静谧的丽江古城、纯洁的玉龙雪山、神秘的泸沽湖、幽蓝的蓝月谷;印象里的丽江,总是让人神往。但其实,丽江不止一面,她还有更多值得你留恋。东巴象形文字、白沙细乐……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段让你感动的动人故事;《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每场民族文化特色演出,都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体验不一样的丽江,感受不一样的丽江……

丽江的程海、毛氏宗祠、片角、金沙丽水、金沙江河谷、长江第一湾、老君山原始森林、玉龙雪山、泸沽湖,是适合房车旅游、疗养放松与露营体验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一路体验“舍不得的丽江”,到底有多舍不得……
有人说,远赴人间,踏遍山河,唯有丽江让人觉得山河滚烫,人间值得。也有人说,丽江是一个让灵魂可以回归纯粹的地方。在柔软的时光里流连忘返,在山河湖海里感受自然,在东巴文化里触摸历史。无论何种状态的存在,都让无数人在丽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看完舍不得的丽江,还真是舍不得……

丽江市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00°58′39″~101°30′42″,北纬26°21′14″~26°57′17″之间,是滇西入川的必经之地。华坪下辖4镇(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4乡(新庄傈僳族傣族乡、通达傈僳族乡、永兴傈僳族乡、船房傈僳族傣族乡),居住着汉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等26个民族。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首次走进云南,围绕“耕耘乡村向未来”主题,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新农民”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丽江市华坪县的小伙子谢方华,作为土生土长的丽江人,向大家讲述了他从煤矿的技术员工到学习数控机床技术,最终研发出为山区农业服务的果园“共享小火车”,极大地解决了果农的肥料、农资进山和果实出山的实际难题——

世间的美好源于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世界上最可贵的四个词:相信、认真、坚持、感恩。相信的人拥有了机会,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感恩的人留住了福报。
2004年,谢方华初中辍学后,到一家煤矿公司当了技术工。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他发现依靠技术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是,他在2007年又进入了云南省综合技工学院,学习数控机床,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人永远没法预料,命运的黑天鹅从哪个方向来、何时会降临?
就在他毕业前夕,母亲遭遇了车祸;原本贫困的家庭,一下变得雪上加霜。考虑到只有父亲一个人承担家庭重担,懂事的谢方华放弃学业,回家照顾妈妈和妹妹。

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旁边肯定给你留个开锁的电话。
梦想没了,生活还得继续,但是,创业的梦想,依然在谢方华的心里萌动。
2014年,华坪的煤矿产业迎来了全面停工整顿,芒果产业迅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芒果种植发展达到了几十万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劳动力群体的整体削弱,又导致了果农们在种植管理中,农资、化肥和水果的进出运输相对滞后;农产品和农资的进出滞后,又严重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发展……
善于思考的谢方华,看出了水果产业链中的门道。彼时,他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研发出一套设备,能让农资进山、让水果出山——解决了这个问题,华坪果农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但是,那时候家里很穷,没有资金创业,让他特别难过。知子莫如父。看到儿子因为缺少资金受困,父亲最终把家里面压箱底的几万块钱拿给他去创业。

有了资金,谢方华如虎添翼,立即组建团队,到昆明买了二手机床,走上了首次创业之路。
此后,他辗转于山东、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外省的山区运输方式。回家后,谢方华悉心钻研,经过两年努力,终于研发出了钢绳式货运索道、链条式货运索道和双轨小火车。
之后,谢方华和团队成员兴高采烈地拿着资料,到处宣传和推广,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实践下来,发现他们的设备,根本解决不了复杂的地形难题。
一年下来,团队业绩寥寥,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团队成员陆续离开公司,创业暂停。最后,谢方华连老爹给的几万块创业经费,也打了水漂。
那段时间,他的情绪跌到低谷,有时也自怨自艾:“不是我找倒霉,是倒霉老是来找我……”
然而,骨子里不服输的他,不会因此而放弃。
世界可以很大,去远方驰骋山海。世界可以很小,安于一室一盏的清明。初心不是未曾染尘,而是尘埃落定后的依然坚持。

在网上,他发现有一种从日本引进中国的运输设备——单轨小火车。这再次点燃了他的梦想,下定决心还要创业。
这话说来简单,但刚遭遇创业失败的他,已经身无分文,哪来资本创业?他只好厚着脸皮去找求亲告友,一个多月后却依旧“两袖清风”。
那段时间,他憋在家里,茶饭不思,相当忧郁。最后,还是他姨父伸出援手,为他到银行担保,贷了20万的创业资金;让他得以重张旗鼓,再次创业。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也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
2018年,谢方华成立了丽江方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次的创业,他更加谨慎,也更加大胆。从引进小火车,到根据华坪当地果园及复杂地形,进行提升改造;再和高校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打破技术瓶颈;中间,一步步摸索,反复调整和试验……

生活中,没有哪一种成功是毫不费力的。没有日复一日地打磨,便不会有后来的得心应手。那些看似轻而易举的事,背后都曾经过千锤百炼。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谢方华和团队荣获了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发明专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了一等奖——当年的销售业绩达到500多万,他们终于成功了。
人生的滋味,只有经历了冬的凛冽、春的烂漫、夏的狂热,才有秋的充实。
但是,当静下心来,谢方华却在思考深层次的问题。目前的成功,并不是他想要的最终结果。他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更多山区民族群众和果农,从繁重的劳力中解放出来;用上他们的“共享小火车”,降低成本,提质增效。

为此,谢方华的公司,从卖产品转型为卖服务;再以服务与托管果园的模式相结合。
目前,他们已经和12个村集体合作,在丽江各县的沃柑园和芒果园,建设“共享小火车”轨道10余万米,覆盖面积达到2万多亩。
岁月流逝,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曾经,谢方华看着山区民族群众背着沉重的背篓,在山坡果园里爬坡上坎,将农资背上山,再将果实背下山。如今,小火车一趟就能拉好几百公斤甚至几吨,效率提高了何止几十倍!
曾经,山区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找不到工作,望山兴叹。现在,山区的留守群体,跟着谢方华的团队铺设轨道、维护设备、管理果园,一个月还能挣好几千块钱的工资。
现在,谢方华的“共享小火车”项目,已经带动了上千民族群众就业,在家门口也能挣到“技术钱”。

用一季的守候,写满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个轮回里,又是一树繁华的芬芳。
每当谢方华看到果农高兴地把果子装上小火车,看到漫山遍野延伸出的一条条单轨,他就坚信:“共享小火车”一定会跑遍整个云南山区,载上乡村们搭上致富快车道;也相信更多的返乡创业者,能回来加快“大美云南”的建设。(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