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是滇中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三乡”美誉——“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澄江帽天山化石地揭示了5.3亿年前生命的起源,祖先创造出了标志古滇文明的青铜文化。
这里拥有灵动的山水,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交相辉映。红塔山、秀山、哀牢山等山秀甲滇中,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田园村寨、宜居气候。拥有深厚的底蕴,辛亥革命“将军群”;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都是从玉溪走出的名人。人民音乐家聂耳为国而歌、奏响了“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代最强音。这里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素有“滇中粮仓”的美誉。

玉溪市新平县享有“中国花腰傣之乡”“褚橙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世界西黑冠长臂猿分布中心”的美誉,森林覆盖率70.99%。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国际候鸟保护基地。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首次走进云南,围绕“耕耘乡村向未来”主题,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新农民”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保和村党总支书记郭建平,是土生土长的新平人,18岁入伍,30岁退役。故事会上,他讲述了自己的戍边故事和退伍后用温情治理“老大难村”的经历——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挺起胸膛站排头。我就是董存瑞,我就是‘黄继光,奋勇争当突击手。”
戍边期间,他在西藏军区某边防部队服役。那是一个海拔高4676米,离印度边界线只有750米的哨所。戍边期间,郭建平和全体官兵积极备战,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也最荣光的日子……

(后排左一为郭建平)
夜幕降临,战争的硝烟逐渐褪去;烟火升腾的市井生活缓缓登场,城区夜市里的灯光准时亮起。
2022年8月,郭建平转业,被安置到新平县老厂乡政府工作。2024年9月,乡政府领导找他谈话,说保和村的村情复杂,此前三任下派村支书都没能扭转局面;加上村里存在“村党总支软弱、干部队伍缺失、人居环境脏乱、人心涣散”等问题。希望他能临危受命,从他开始、终止下派村支书的历史。
生活或许时有不易,但请相信,你的潜力远超你的想象。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打磨你的利器,每一次的困境都是通往新生的阶梯。
思考再三后,郭建平临危受命,接受了这个重任。

光彩在岩石上,雕刻出时光的波纹。
第一天到村委会报到,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沉:标识牌东倒西歪、围墙外杂草丛生,几只鸡睡在门口、六只大鹅在村委会院子里大摇大摆地走着……在询问负责人居环境的村干部,那位干部无奈地说:“群众不听,我也没办法。”
进来办公室,桌上地上全是灰尘纸屑。郭建平二话不说,拿起扫把就开始打扫。
连续三天后,村干部们看不下去了,也陆续地加入进来。他趁热打铁,给大家划分责任区,一周时间就清除了围墙外的杂草;扶正了标识牌,还把空房间改成会议室和调解室,引导群众圈养了鸡鸭鹅。
期间,有3个村民小组不愿意参与垃圾集中清运,依然在公路两侧乱丢乱倒。
郭建平结合老厂乡集体经济“564反哺+三级评议+N”的乡村治理方案;进入村组、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最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他带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日清扫、周清理、月整治”的常态化机制,全村10个小组的生活垃圾,由村委会集中清运。

一缕人间烟火,一段治愈故事。
在走访中,郭建平得知,全村86盏路灯中,有45盏已损坏三年,水库沟渠多处塌方。郭建平将情况上报,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争取到12万余元资金。修复了路灯和沟渠,5860亩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
在保和村,有个56户的村民小组,长达4年没有小组长。说到这个小组,村干部谈之色变,不愿意到这个小组开展工作。小组的政策宣传、群众意见收集、农业生产组织等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郭建平了解到,这个村民小组的各项秩序比较混乱,个别群众长期干扰小组事务,乱堆乱占非常严重……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到这个小组入户走访了38次,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找群众谈话。

他人的认可会随态度改变,物质的填补如同沙上筑塔,风一吹便坍塌。真正的丰盈,源于自我内在的滋养。
有天深夜,他顶着倾盆大雨骑车回到家,衣服裤子全部湿透了。妻子含泪问他值不值得?他湿了眼眶,帮妻子擦干泪水,说:“只要这个村能好起来,一切都值得。”
随后,郭建平召开群众开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任何人不得干预小组事务,否则列为村霸处理;一周内将公益房、党员活动室、道路两旁乱堆乱放的东西全部清空。
经过不懈努力,乱堆乱占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小组长也在他到任两个月后选举产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心灵的宁静,源于对自我的笃定:清楚自己的价值,接纳自己的局限,不以外界评价摇摆,方能抵达内在圆满。
群众李兴禄是村里的优秀青年,本想去昆明发展。郭建平多次上门聊天,分析政府的农业扶持政策、村里甘蔗种植优势与市场前景,描绘保和村的发展蓝图。
郭建平的真诚,打动了李兴禄。2024年,李兴禄整合500亩地种甘蔗,产量3500多吨,收入达180万元;还给群众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蔗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事顺,百业兴。
工作中,郭建平还解决了烤烟合同分配乱象和烤烟售卖乱象,干群关系逐渐融洽,“老大难村”逐渐向先进村转变。
2025年,全村种植烤烟2907亩,产值1290万元;甘蔗 1600亩,产值580万元;水稻及烟后苦荞、玉米等也稳步发展;仅烟后玉米、苦荞就预计增收265万余元。全村 350户,户均主要经济收入从去年的5.4万元增至6.1万元,村集体经济从43.8万元增至50万元。
郭建平从边防到乡村,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初心使命。
部队教会了郭建平坚守,保和村的田埂教会了他怎样扎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建功立业,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无论是守边戍边,还是服务群众,都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群山低语时,你听见自己如溪流般清澈;光在叶隙间藏了答案,风在荒原上写了诗篇。繁花寂静处,生活终会褪成最本真的诗意。心域即彼岸,极简是归程。
郭建平,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