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这是汉代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许慎是否切中肯綮要义,值得思考。《尚书·胤征》中有“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句,这是“玉石俱焚”成语的出处,后人虽然用以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将最宝贵的东西也破坏掉了,但它已经告诉人们,玉与石,是有天壤之别的,是分属高贵与低贱两个档次的。

  玉从石中来,但又如同人与猿相揖别,从此呈现两重天。

  玉,因切磋而成玉器,从此成为物质世界中最先具有雍容华贵气质的一族,成为人们祭天礼地的重器。玉文化,也从此诞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致高尚的文化。

  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都有玉的华贵身影在灵动、在闪耀、在扮演重要角色。

  玉,在孔子那里,已经不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玉,而是充满了文化韵味,饱含着儒家的思想与价值观,已经实现了由“器”到“道”、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质的飞跃。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中,有一篇就叫“问玉”,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当子贡问孔子,人们为什么“贵玉而贱珉(注:珉,似玉的美石)”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guì),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qū)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是赞美君子的性情就像玉一样温润美好。

  到了孔子这里,玉已经具备了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

  再说到了东汉许慎,他的《说文解字》在给“玉”字作了一个半不完整的解释后,又将玉浓缩概括为具备五种品德,这就是: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从孔子的“十一德”到许慎的“五德”,玉,可以说是最早被赋予文化内涵的一种物质。“玉文化”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那一个最美丽、最古老的音符了。

  时至今日,玉文化已经走过了礼仪祭祀文化、皇权宫廷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漫长历程。君子身不离玉,让玉走进寻常百姓人家,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追求。而以玉结缘,又让玉成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交流、结缘的最佳媒介。

  2025年10月10日,是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这一天,南京市宝缘斋博物馆在上海市中福古玩城开始举办“2025中国古代玉器精品展”,正是为宁沪两地书写了一段以玉结缘的佳话。

  展览开幕式于当天下午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柏先生亲临现场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北京有关方面的领导到场祝贺,来自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江西上、贵州等省市的收藏界精英大咖们到场祝贺;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旗袍艺术委员会会长何莉女士亲切致辞并率领旗袍秀佳丽现场展示玉之美与旗袍之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民办博物馆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会长、南京市宝缘斋博物馆馆长徐玉琴女士致辞并向嘉宾们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筹备过程与展品特色。我,作为江苏省民办物馆协会顾问,应邀主持了展览活动的开幕式。

  300多件精品玉器,它们从商周走来,从汉唐走来,从明清走来,更是从南京走来。在黄浦江畔,在上海滩边,江苏人民为上海人民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让南京与上海两市人们以玉为媒,共同开展一场与历史跨越千年的对话。

这,正是让文物“活”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的又一种尝试吧。

  有道是:

  古都古玉润摩都,

  苏沪结缘谱新曲。

  保护传承谋发展,

  巾幗匹夫齐阔步!

  (注:上海的绰号不应是“魔都”,而应是“摩都”,详见笔者《“爱达•魔都号”邮轮应更名为“爱达•摩都号”》一文)

  束有春2025年10月1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