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六朝+明朝)南京的得名始于明朝定都时的洪武元年(1368年),后来曾有过清代的“江宁”、在清代版图上仅前后出现15年的太平天国“天京”等称谓;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后,又将清代的江宁改称为“南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南京名称知多少?历史学家卢海鸣博士在他的《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出版社2016年4月版)一书中有所统计,如果正式名号从战国时期的金陵邑算起,去掉重复的就有50个左右,另还有许多非正式指称。

  历经岁月磨砺清洗、沧桑变化,南京这么多称谓犹如一颗颗大小不一、色彩不同、质量不齐的珍珠儿,如果将它们串连起来打个结,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呈现给人类的一条色彩斑驳而不乏精致华美的历史文化项链。

  在这个长达2350多年的巨型项链中,还是“金陵”这颗珍珠成色最古老、含金量最高、最具富贵明亮之韵;而“南京”这颗珍珠,则是体量最大、最熠熠生辉、最夺人眼球。

  南京的历史时空经历了由蛮荒到先吴时期的变化。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等记载,商朝末年,西部周原岐山一带的姬氏部落兴旺发达,老大太伯(即大伯)、老二仲雍为了家族部落的振兴,顺从父亲周太王“古公亶父”意愿而主动让贤,“奔荆蛮”,并且还“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可以说是彻底与家族部落断绝了关系。这样一来,姬氏部落的权柄就顺理成章地传给了老三“季历”。老大太伯、老二仲雍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弟弟季历生了个儿子名叫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人”之相,这小孙子被爷爷古公亶父即太伯、仲雍的父亲看中了,老爷子要将自己的家业和部落酋长地位先传给老三季历,然后再由季历传给姬昌。

  姬昌没有辜负爷爷的希望,最后成了“西伯侯”,成为周王朝建立的奠基人。

  到了周太王的第四代武王姬发时,姬发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境内)这个地方聚集八百诸侯国军队,开始了讨伐商纣王的军事行动。后来在商王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最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姬姓周王朝。

  太伯、仲雍来到了荆蛮之地后,事业发展也很不错,最后竟然建立了“勾吴国”,太伯当上了大酋长。当时人、或后世人吧,就称他为“吴太伯”,而不再称他为姬老大了,不再称他为“姬大伯”了。

  由于太伯无子嗣,即没有儿女,勾吴地区的大酋长位置实行了“兄终弟及”制,太伯去世后,由弟弟仲雍执掌权柄,在江南勾吴地区发展壮大。

  到了周武王姬发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后,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终于寻找到了当年从周原出走、来到荆蛮地区生活发展的仲雍的后人。让周武王意想不到的是,太伯仲雍在荆蛮之地发展的不错,早已当上了勾吴国的头领,所以就顺势分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君王。

  南京这片土地,从此有了正式归宿,被划在了周天子的周王朝吴国疆域范围内。南京这方土地,开始进入“先吴时期”。

  南京的历史时空,又经历了由吴到越、再到楚的变化。据唐代许嵩《建康实录》记载,自周章以后十八代,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参阅:《史记》集解引《越绝书》曰:“太伯到夫差二十六代且千岁”)夫差在位二十三年。当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通过长达20余年的“卧薪尝胆”,利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暗中发展壮大越国力量,直至灭吴,“无道”夫差蒙羞自杀。

  从此,“越既灭吴,尽有江南之地”,南京这方土地为越国所有,由姓“吴”变成姓“越”了。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派范蠡在今天的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人称“越城”。

  越城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明显的古城池,南京建城史从此拉开了序幕。近年考古发现的“长干古城”,将南京的建城史又向前推了600年,那是后话了。

  到了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战国七雄争霸激烈,越国欲“霸中国”,与齐楚争强。结果是,越国被楚国打败,楚威王熊商率领的楚国军队,在这一年灭了越国。

  从此,南京“其地又属楚”,南京这片土地又姓“楚”了。

  正是这个楚威王熊商,给南京这方土地带来了“金”气王运,让南京有了第一个美名:“金陵”。

  但是,为何称南京这片土地为“金陵”,“金陵”这个名称又是如何产生的,何以“金陵”?史籍记载又是纷纭不一,虽各持一端,但又各具精彩。(内容主要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束有春2025年8月2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