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马渡江”,使南京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发展的新高地
汉朝有刘邦的西汉、刘秀的东汉、刘备的季汉之分;晋朝因衣冠南渡、五马渡江而有了西晋、东晋之分。
在晋王朝的政治中心洛阳及后来的长安相继沦陷、晋王朝国将不国的危急关头,富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如王导等人早已提前谋划,协助司马氏政权中的有识之士在南方寻找建立新的国都,以延续国祚,使中原华夏文明之火不灭。当时的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城成了首选。
东晋王朝于公元317年在南京诞生,晋元帝司马睿成了东晋王朝的首任皇帝。司马氏建立的晋王朝历史下篇,在南京得以续写,也使南京由此成为华夏文明崛起的新高地。
“五马渡江”又曰“五马浮江”,是指西晋末年司马氏的五位诸侯王南渡长江,来到南京创业一事。他们五人虽说是衣冠南渡大军中一支特别的“精锐小分队”,但他们并不是同一时间、乘同一个交通工具来南京落脚谋生的,这里与一个美丽的童谣传说有关。
据《晋书》卷六《元帝纪》记载:“太安之际,童謡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岁镇荧惑,太白聚斗、牛之间,识者以为吴越之地当兴王者。是岁,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这里的“帝”指的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当年秦始皇东巡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为了镇压金陵王气,秦始皇将金陵改为“秣陵”,并且,“堑北山以绝其势”。通过开凿方山、断长垅的方式,以泄金陵王气。
当孙权的东吴政权在南京定都时,人们以为到了“五百年”了,但只有四百三十七年,所以,“考其历数,犹为未及”。
当晋元帝司马睿等人从北方渡过长江、在南京建都时,已经从秦始皇“泄金陵王气”的行为过去五百二十六年了。司马睿就是那位真人“天子”,应验了童谣中“一马化为龙”、即五个人中有一个人会成为“龙”即天子皇帝的预言。
“五马”中的司马睿已经化为“龙”了,成了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另外“四马”情况如何?且看——
1.西阳王司马羕(yàng)。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第三子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西阳县公,拜散骑常侍。其父司马亮被杀时,才八岁,幸得镇南将军裴楷相帮,暗中带他逃跑,“一夜八迁”,才保住了性命。
永嘉初年(307年),司马羕拜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又增加邾、蕲春两块封地,总共食禄三万五千户。后随东海王司马越东出鄄城,南渡长江,来到建业。司马睿承制时,拜抚军大将军、开府,给千兵百骑;司马睿正式践阼称帝后,又进位侍中、太保。
太兴初(318年),司马羕任录尚书事,不久又官拜太宰。平息王敦叛乱后,又官拜太尉。晋明帝司马绍病重期间,司马羕与王导被选为顾命大臣。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倍加宠信,允许“设床帐于殿上,帝亲迎拜”。
咸和初(326年),受到四弟南顿王司马宗谋反案牵连,司马羕被免官降爵为弋阳县王。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之乱爆发,司马羕因支持苏峻,称颂苏峻功勋,致使苏峻矫诏,恢复司马羕的爵位。苏峻之乱平息后,坐罪赐死。其子、弟等并伏诛,封国削除。
但到了咸康初年,晋成帝又下诏,恢复其宗籍。
2.汝南王司马祐。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之孙,汝南怀王司马矩之子。曾从晋惠帝司马衷北征。永兴初(304年),率众依东海王司马越,因讨伐刘乔有功,官拜扬武将军。
永嘉末年(312年),司马祐因北方“寇贼充斥,遂南渡江”,成为“五马渡江”中的一员。又因助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有功,被任命为军咨祭酒、镇军将军。
太兴末年(321年),领左军将军。太宁二年(324年),进号为卫将军,加封散骑常侍。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薨,朝廷追赠侍中、特进。
3.南顿王司马宗。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惠帝元康中(约295年)封为南顿县侯,不久升为公爵,后又被进封为王,为征虏将军,享受万户俸禄。与兄长西阳王司马羕一起,从中原渡过长江,来到南京。
时为琅琊王的司马睿秉承晋愍帝司马邺旨意“便宜行事”,于是,拜司马宗为散骑常侍。
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帝位,改元建兴,是为晋愍帝。晋愍帝任命司马宗为平东将军。
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并且切断长安的粮运。到了十一月,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投降刘曜的汉赵。之后,晋愍帝被送往平阳,封为怀平侯,并且承受为狩猎队伍当前导及为宴会洗杯子的杂役屈辱。
建兴五年十二月,晋愍帝被刘聪杀害,终年十八岁。
当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后,司马睿在南京正式接过皇权,授任司马宗为抚军将军,兼任左将军。到了晋明帝司马绍时,加封长水校尉,转左卫将军。
他因与王导、庾亮志趣不同,竟然“连接轻侠,以为腹心”,后又趁晋明帝疾笃病危时,“密谋为乱”。危急关头,庾亮“排闼入,升御床”,含泪向晋明帝禀报实情,才使皇帝醒悟,最后将司马宗转为骠骑将军。
晋明帝去世后,晋成帝咸和初(326年),司马宗曾经想谋反一事被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在收捕时,司马宗“以兵拒战”,最后被杀。贬其族为马氏”。司马氏变成了真正的“马”氏,其子女皆废为庶人。一直到咸康中(约339年),才恢复其属籍,仍回归“司马”氏。
4.彭城王司马纮。彭城穆王司马权曾孙。初封堂邑县公。晋愍帝司马邺建兴末年(316年),司马睿承制,让司马纮继承高密王司马据的王位而成为侯王。司马睿正式即皇帝位后,拜散骑侍郎,迁翊军校尉、前将军。后又入继本宗为王,官拜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寻迁大宗正、秘书监。咸康八年(342年)薨,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总体说来,“五马”人生命运尚可,结局只有南顿王司马宗稍逊。由“马”成“龙”的司马睿最为成功,当上了皇帝。
与“八王”相比,“五马”人生绝大多数做到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而“八马”中,只有司马越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
“五胡乱华”使华夏国土四分五裂,中国历史进入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长达300年之久。
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分裂局面,最后发展为南北朝对峙,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灭掉南朝的陈,中国疆土才由隋朝再度得到统一。
历史已经一次次表明,无论是来自内部的动乱,还是来自外部的战乱,都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这个代价不是由某个人能偿还得了,而是需要整个民族去付出。这个代价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还清,而是需要几代人几百年的艰苦努力;如若不济,有时甚至会一蹶不振,直至走向消亡。
“五马渡江”后的东晋政权,是在天下大乱时被迫在南方建立的,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为了表示对新政权的祈福,司马睿将都城定名为“建康”。由东吴“建业”末年的公元280年,到东晋的“建康”元年即公元317年,中间相隔了37年,意为着南京的皇城地位是隔断了37年。司马睿虽然在位前后只有六年,但将司马氏政权的皇脉在南方保存延续了下来,也将南京的皇城地位给激活起来了。
“衣冠南渡”,也将中原先进文化带到了南方,将大量人才带到了南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由北向南的人口大迁徙,应该是在这时候。正是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大量人口的南迁,使得华夏民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南方进一步生根、开花、结果,在传承融合中得到不断创新与蓬勃发展。
自孙权的东吴政权在南京建立后,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在南京相继建都。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对以南京为中心的这方土地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有了重新认识,传统习惯势力视江左为蛮夷之邦的地域偏见,正在被消除,江左成了当时华夏大地的乐土。
唐代史学家许嵩在《建康实录》序中,将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出现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统称为“六代”“六朝”,且不用“建业”而只用“建康”来统一冠名。这种学术定位,如同得到了官方或学术权威部门的认可一般,肯定了南京在华夏文明发展最艰难时刻的重要地位。南京,也因“六朝”“六代”的存在,尤其是东晋政权建立带来的蝶变,而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最新高地。(本篇文章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8月1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