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马伦僭位称帝,直接导致“八王之乱”
赵王司马伦在矫诏杀死贾皇后以后,又继续矫诏,且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诸侯国国王如故。这样一来,他就与当年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辅佐朝政时的角色相当了。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竟然废了晋惠帝司马衷,将皇帝关押到金墉城监狱,自己于太极殿“乃僭即帝位”称皇帝,以皇帝的身份大赦天下,且改元“建始”。
司马伦篡位当皇帝后,原先参与活捉贾皇后、现已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不满意了,心想你司马伦凭什么要把晋惠帝司马衷废了、且还把皇帝关进了大牢?于是率先起兵,讨伐司马伦。
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yóng)亦积极举兵响应,时称“三王起兵讨伦”。
在洛阳城中,禁军将领王舆也作为内应,起兵反对司马伦篡权。
双方经过一次次交锋,结果是“三王”赢得胜利,“甲士数千迎天子(晋惠帝)于金墉,百姓咸称万岁”。晋惠帝司马衷得以复位。司马冏因讨伐有功,让晋惠帝重回金銮殿,所以被皇帝召回京城,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赵王司马伦被“饮以金屑苦酒”赐死。临死前,赵王司马伦感到十分惭愧,自觉无脸见人,“以巾覆面”而死。
自从司马冏“三王”兴兵讨伐司马伦以来,仅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卷五十九)《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四《晋纪六》记载到:“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有些人被斩于东市,有的被夷灭三族。
但皇室内战还没有到停火的时候。
太安元年(302年)年底,河间王司马顒又从关中起兵,他要讨伐司马冏,对司马冏以大司马辅政表示不服。
身处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造反,率兵直接进入皇宫,杀死了齐王司马冏。这样一来,晋王朝的政权又落入司马乂手中了。
皇帝无能白痴,害得宗室诸王为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相互残杀,不断火拼。到了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他们又不服司马乂,二人又联合兵力,共同讨伐长沙王司马乂。
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则调动大军20余万,渡黄河向洛阳进发。但“二王”联军又屡次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
到了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拿住了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结果,司马乂被张方活活烧死。
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晋王朝的政治中心,一时间由洛阳城转移到了邺城。
诸王大战的战火还在继续燃烧。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专政又开始不满了,他率领禁军,挟晋惠帝司马衷北上,进攻邺城。
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致使晋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
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了洛阳。
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军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晋惠帝投奔洛阳,既而转赴长安。痴呆皇帝被挟持,成了各王的押宝。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最终击败河间王司马颙。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恭迎晋惠帝銮驾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司马越杀害。晋王朝大权最终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16年,参战诸王大多相继败亡;百姓遭殃,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国力消耗殆尽;晋王朝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开始大爆发了。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起了数个非汉族政权,以与南方政权对峙,并不断骚扰入侵中土。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胡人大部落最为典型,史称“五胡乱华”。最后竟然出现了“十六国”之首、由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起兵建立的汉赵政权。
永嘉三年(309年),汉赵两次进攻晋都洛阳;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派遣石勒、刘曜等率军再次攻晋,歼灭晋军主力,攻破洛阳,晋怀帝司马炽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晋国被杀害的王公士民达十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亦称“永嘉之变”)。
“永嘉之乱”迫使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方逃离迁徙,“衣冠南渡”就是此时的写照。
到了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年),原本十分强大且统一的“大晋”“皇晋”王朝,后世史称的“西晋”王朝,算是彻底灭亡了。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将晋王朝的香火续上,历史上的“东晋”序幕开始拉开。
束有春2025年8月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