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初年,司马睿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一时得不到南北士族的大力支持,皇位显得不稳。但他重用王导,称王导为“仲父”,把自己反而比作汉王朝初创时期刘邦年代的“萧何”。

  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开始诚意拥护司马睿,东晋政权得以稳定,偏安局面得以维持。

  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当时,东晋政权政治上是王导居机枢之地,军事上依靠王敦征讨于长江中上游。王氏家族及近属居内外之要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或者是与王家相关的人,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但是,时间一长,司马睿对大权旁落开始愈来愈不满意了。加之大将军王敦的权力与皇上“迭为上下”,两人之间,“了无君臣之分”。怎么办?

  司马睿就引进任用侍中刘隗kuí、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压王氏权势。谁知引来了新的动乱。

  王敦于永昌元年(322年)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建康。在发兵过程中,王敦还上表给司马睿,说:“刘隗前在门下,遂秉权宠。今趣进军,指讨奸孽,宜速斩隗首,以谢远近。朝枭隗首,诸军夕退。昔太甲不能遵明汤典,颠覆厥度,幸纳伊尹之训,殷道复昌。贤智故有先失后得者矣。”王敦同时把他的上表内容“移告州郡”,公开发布,想把皇上置于全国舆论监督之下。

  司马睿作为皇帝,也是有血性的,哪里受得了王敦的这等挑衅!于是向境内发出檄书,声讨王敦。指出:“王敦恃宠,敢肆狂逆,方朕于太甲,欲见囚于桐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当亲帅六军,以诛大逆。”一场君臣大战在即。

  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商王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继承王位后,伊尹一连写了《太甲》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导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依照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行事,不能背弃祖训。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可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恣意妄为,不听伊尹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竟然还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伊尹对此,先是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但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将他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摄政,管理国家。太甲被放逐到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太甲开始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都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又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太甲。

  王敦把皇上司马睿比作商王朝的太甲,把自己比作四朝老臣伊尹。令司马睿很为光火,这样的事情如果可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的?意思很清楚,他司马睿绝不能容忍,他坚决不当“太甲”!

  眼看君臣厮杀在即,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作为内应,暗助王敦。

  王敦攻入建康城后,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我还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平息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司马睿在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司马睿作为皇帝失败后,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这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

  自此,司马睿更加徒具虚名,似傀儡一般,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

  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之名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

  永昌元年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

  司马睿见自己已经无法动摇王导、王敦势力,自己虽贵为天子,却号令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即公元323年1月3日),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终年四十七岁,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司马绍,即后来的晋明帝。

  司马睿在皇位虽然只有6年,但作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对延续中原华夏文明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江南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生面。对于南京这片土地而言,是继孙权“东吴”政权后,使南京再次成为王朝都城,对南京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晋王朝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始建国开始,至公元420年结束,有103年的历史,是继孙权的东吴政权在南京建都50多年后,又为南京增加了103年的建都史。

  紧接东晋政权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其都城也是在南京,没有动窝,前后又有近170年的历史,意味着又为南京增加了170年的建都史。

  南京这270多年的建都史,是由司马睿以南京作为都城、建立东晋政权而起的,今天的我们,可不要忘记这位与“牛”姓和“司马”复姓密切相关的“司马牛”皇帝哟。(本篇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8月6日于金陵四合斋

  (内容主要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