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方已进入“十六国”混战割据时期,匈奴人刘渊先建立了“汉”政权。刘渊举兵侵犯中原,中原局势极度恶化,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江山面临不保险境。
面对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和国情,司马睿采用王导计谋,向朝廷请求移镇建邺(今南京),做好退守准备。王导要与司马睿共同下一盘大棋。
这一举动,高瞻远瞩,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晋怀帝司马炽于永嘉元年(307年)当上皇帝后,同意了司马睿移镇建业的请求,并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同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南下至建业。后来,朝廷官宦、北方世家大族陆续离开洛阳、离开中原,渡过长江,来到建业。晋室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江东,史称“永嘉南渡”。
据《晋书·元帝纪》记载,早在晋惠帝太安年(302年),就有童谣传出:“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到了永嘉元年,在晋王室沦陷倾覆之际,琅邪王司马睿与西阳王、汝南王、南顿王、彭城王五王“获济”过江,史称“五马渡江”。后来,司马睿是“一马化为龙”,登上皇帝大位,童谣预言也完全应验了。
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等人的辅助下,努力结交优礼江东的世家大族,平压叛乱,惨淡经营,逐步在江南立足站稳。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封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持节、王如故。司马睿于这一年改“建业”为“建康”。这就是南京称“建康”一名的由来。
同年七月,司马睿分析判断认为,远在2700里之外的洛阳晋皇室已难逃灭亡厄运,暗中反复思考周详,积极做好在建康重树司马氏晋朝大旗的准备。
司马睿的这种做法,与当年刘备在蜀地成都时的想法是一致的。
公元220年,曹丕宣布废掉汉献帝刘协、自己建立曹魏政权,消息传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成都时,已经是几个月下来了。刘备遂即于公元221年在成都宣布,自己是刘家的“汉”政权皇帝,史称“昭烈帝”。刘备的“汉”政权是继刘邦的“西汉”、刘秀的“东汉”之后的第三次刘姓“汉”政权的皇家血脉延续,史称“季汉”。只因其政权范围主要在蜀地,加之后世受“小说”家的影响,季汉又被人们误称为“蜀汉”罢了。
再说司马睿为了收买人心,开始在建康大搞“大赦”等善举活动,以此博得社会舆论的好评。他又自为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又自为丞相。其号令下发后,如有人抵抗不执行,他就大开杀戒。虽时有被枉杀者,怨声不断,但有军权武力镇压恐吓,怨言也很快会被平息。
建兴四年(316年),十六国的汉刘曜yào攻陷长安。晋愍帝从洛阳逃到长安后,仍没有摆脱厄运,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晋王朝在北方宣告灭亡,后人将此前这一段称为“西晋”。
到了公元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已经做大做强了,于是开始称“晋王”,始建国,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置百官,广辟掾属以为辅佐,当时号称有“百六掾”,即任命一百六十多人作为佐治官吏,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在储备干部队伍。
司马睿又立大儿子司马绍为太子,向世人宣告,晋王朝在南方又得到复活了,司马氏在北方中原几近熄灭了的香火,在江左建康又得以复燃了。
同年的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洛阳的原晋朝朝廷官员们,如刘琨、段匹磾dī、刘翰等180人,隔江上书劝进,要求司马睿当皇帝。但司马睿仍然不便贸然行事,因为晋愍帝还健在,天不可有二日,国不可有二主。
公元318年(建武二年)4月23日,晋愍帝司马邺死于匈奴人建立的汉国的讣告传到了江东,传到了建康,司马睿这才于4月26日,正式在建康登基即皇帝位,是为“晋元帝”。并改元“太兴”。
因其拥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史称司马睿建立的晋朝政权为“东晋”政权。
束有春2025年8月5日于金陵四合斋
(内容主要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