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层面看,第二点是:治国方略,由道而儒,不断表彰六经。

  自古以来,攻守之术不同,骑马打天下,但骑马难以治天下。

  汉初,新政权刚刚建立,曾经拿儒生冠帽来当尿壶的“亭长”出生的刘邦,鉴于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终至灭亡的教训,纵然想“无为而治”也很难,因为新政权还有许多外患没有清除,他还要经常披挂上阵。

  到了汉惠帝时,在曹参的建议下,以黄帝、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黄老思想盛行一时。“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对恢复、发展汉初经济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随着汉武帝治国雄才大略的实施,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必然,原先的“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很快就被主张积极入世进取、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所取代。大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儒家的六经。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里的“六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传统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又专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即“六经”,分别是《诗经》《书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由于《乐经》失传,所以后世又称“五经”。

  汉武帝对董仲舒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罢黜了对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进行专门研究的“贤良”们,对法、术、势、纵横家思想进行冷处理。这就是“独尊儒术”的由来。

  到了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又置“五经”博士之职,以进一步彰显儒家学术思想。

  当喜好黄老之学的汉武帝祖母窦太后去世后,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那些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被一律罢黜。儒学成了国学,精通儒家六艺及孔子学术成了士子晋升的阶梯。儒家思想通过汉武帝的全力助推与打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甚至更远。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影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在我们民族土壤中长出来的两棵最为醒目的参天大树,时至今日,对我们民族的形象与国民性格都仍在产生影响,而儒家文化更是成了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束有春2025年7月2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