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杨门启示录
中国封建王朝,以汉王朝建立时间最长,前后达426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如果减去西汉时期的吕后执政8年(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减去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王莽“新”政权15年(公元9年—公元24年),汉王朝刘姓江山先后延续了403年。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汉语”,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汉文化”,我们的服装之所以被称为“汉服”,等等与“汉”字有关联的词汇或文化现象,都与汉王朝这个伟大的400多年之久的朝代息息相关。
汉王朝之前的秦王朝只有15年,但秦王朝的伟大不在于它的国祚长短,而在于它统一了中国,消弭了东周诸侯列国纷争的“军阀混战”现象,实现了华夏民族在继姬周王朝之后的再度统一。
如果没有秦王朝的15年及其经验教训,可能汉王朝的400多年历史就是一个神话;如果秦始皇不是那么舟车劳顿、不要命的工作,乃至不幸死在了视察途中,秦王朝的寿命也许还会再来15年、30年乃至更长。那样的话,中国历史又将会是另一番情景,我们也许会以“秦人”“秦语”“秦文化”面诸世间,因为秦王朝已经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 “统一度量衡”和“法令出一”(李斯语),实现了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的“郡县制”而不是之前的分封制。
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没有回头路,但“汉承秦制”是历史给出的答案,说明汉王朝的400多年与秦王朝的15年是有着割不断的关联。
这种关联我们不需要拿秦始皇与刘邦来比,不需要拿15年对400多年这个悬殊之大的王朝寿命来比。但我们可以从两个王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来比,秦王朝无疑会因“焚书坑儒”这一愚蠢过激举动而远远逊色于汉王朝。
汉王朝不仅是刘姓一家的天下,更是有无数异姓来帮衬支撑着这座大厦,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双规制统治体系。而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靠传统文化来滋养,则是这座大厦得以矗立数百年的粘合剂。
杨氏一门的兴衰与汉王朝相始终。透过杨门400多年的家族兴衰掠影,我们可以读出汉王朝上层及社会与个体对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所作的努力,对我们搞好新时期执政党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从国家层面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可从两方面认知。
一是扑灭秦火,拯救赓续文明。
由于纸张到东汉时才由宦官蔡伦发明出来,所以,之前的有关我国文化源头的典籍全部是靠竹简、木牍、龟甲、兽骨、绢帛等载体来完成。“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深,但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当时书籍因载体的笨重而占有大量空间。
秦王朝的一把火将我国自黄帝以来的许多典籍都付之一炬。对秦汉之前已经形成的《诗》《书》《易》《礼》《乐》《春秋》以及百家争鸣的结晶“诸子百家”思想的抢救保存,是汉王朝建国初期及在之后相当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项文化抢救复兴任务,王朝必须对夏商周三代以来已经形成的华夏文化宝藏进行复原再现。
《诗》《书》《易》《礼》《乐》《春秋》始见于《庄子•天运篇》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说明这六部典籍是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
秦代,六经、诸子、术数、方技皆设立“博士”官这一职务进行传授,但被李斯的建议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向秦始皇进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焚书”的由来,李斯应是罪魁祸首。《史记·儒林列传》中有:“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诗经》《尚书》(书经)、《易经》《礼记》(礼经)、《乐经》《春秋经》。汉代贾谊在《新书·六术篇》中说:“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这是“六经”又称“六艺”的由来。
后来的“五经”之说少了《乐经》,是因为经秦火后,原始《乐经》未能复原而失传了。
到了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寻找文化典籍、抢救历史文化成为全民行动。
当时除了能够找到一些秦火后散佚竹帛典籍外,主要靠民间高人的回忆来实现,这些人类似于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济南一个名叫伏生的人,他在《尚书》传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知道,《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别,《今文尚书》就是由秦博士、济南伏生所传,并用汉时隶书抄写。《后汉书•孙期传》:“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即倪宽),儿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东汉时,杨震跟随桓郁学习《欧阳尚书》,即为欧阳生所传的《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在西汉前期,鲁恭王刘余因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中所得,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秦王朝前期,曾设有六经博士。汉王朝一方面组织社会力量抢救文化典籍,一方面继续了秦王朝前期好的做法,在朝廷设立经学“博士”官职。
据《汉书》载,汉文帝、汉景帝时,朝廷已设立《诗》《书》《春秋》博士,到了汉武帝时,又新置《易》与《礼》博士。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后来发展到《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设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
正是采取了这种强有力的国家文化抢救工程,才使凝集了从黄帝时代开始的中华民族智慧得以保存,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变得渊源有自,使我们后来者能够有幸与先贤先哲们穿越时光隧道,进行隔空隔时对话。
束有春2025年7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