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滥觞诗篇:“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我国古典文学在发轫阶段,童谣歌谣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熟知的先秦佚名《越人歌》《弹歌》《击壤歌》《南风歌》《塗山歌》《塗山女歌》等,都流传在吴越荆楚一带,而《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篇,也都带有民间歌谣特点。
汉代乐府辞虽带有宫廷色彩,但大多体现的也是社会低层的心声。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更是以朴素的语言,记载了汉末社会动乱现象和人们的心灵呼唤。很多人以为,南京享有世界文学之都盛誉,与《昭明文选》有关,与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关,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学滥觞诗篇在哪里?是在东吴都城建业,确切地说,是在东吴末帝孙皓时期的建业。
当时的建业城与武昌城之间,传诵着一首童谣,被称为《吴孙皓初童谣》。正是这首童谣,让建业这座东吴都城,让今天的南京,与文学产生了媾连。早在东吴时期,当年的建业,就为今天的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奠定了基础,提交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到了东吴末帝孙皓时代的甘露元年(265年)九月,孙皓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竟将都城从建业迁到了武昌,留下了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
孙皓的举动很快遭到了包括在建业生活的大臣及其家属的强烈反对,弄得是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这里的“扬土”是指古代“扬州”即包括京师建业和京畿在内的地区,范围涉及今日之南京、扬州暨长江下游地区。由长江下游溯流而上,给居于长江中游的武昌提供皇室朝廷物资贡品,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面对这种国家百姓都不得安宁的状况,左丞相陆凯上疏进谏,其中有:“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有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陆凯所说的“童谣”,早已在民间流传了。中国的文学作品,从《诗经》时代开始,或者更早的“古谣言”时代,不是诞生在宫廷文人之手,而是诞生在民间。从那时起,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第一件作品就诞生了。
陆凯接着指出:“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陆凯上疏中引用的童谣,是天意民心的反映,更是流传在建业、武昌两地之间的民间文学作品。从目前资料看,也应是最早歌颂建业、也最早在长江流域流行的民歌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建业这座东吴都城的生活水准、居住环境、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应该比今天的“北上广”还要强。
“建业”作为南京始建都城,为今日之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桂冠获得,是最早拔得头筹,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滥觞,源于孙权建立且在今日之南京定都的东吴时期,源于《吴孙皓初童谣》。如果我们将今日之南京的“建邺”区更名为“建业”区,不仅让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更加名正言顺、令人信服,而且也可以让“建邺区”在打造南京文学之都第一高地时,更有历史底蕴,底气也会更足。

束有春2025年7月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