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是农历立春节气开始,冬天与春天就这样开始交融了。还有6天就迎来了农历龙年春节,古城南京,从夫子庙老门东及白鹭洲公园的灯彩、从南京城墙的城门联高悬,从无数大红“福”字在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中涌动,年味已经扑鼻而来了。下午,我应邀参加了由扬子晚报社、南京建邺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界文学之都与南京城市客厅”迎春茶话会暨“魅力建邺”全国征文竞赛启动仪式,并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
我的发言主旨是,希望建邺区努力打造成为南京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高地,主要包括三方面,我简括为三条计策。
一.让“建邺”回归“建业”,南京人不应该忘记孙权将南京定为都城的首建之功。
根据卢海鸣博士的《南京历代名号》一书研究,南京从“金陵邑”开始,两千多年来有50多个名号。而放眼今天,在南京的11个行政区划中,只有“建邺”“江宁”作为曾经的历史名号而被区一级政府使用着,有许多已经成了道路、街巷的名称而存在。与“江宁”相比,“建邺”名称更具历史文化浓厚特点,它是由“建业”演化而来。
根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由京口迁徙到秣陵,第二年即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开始营建石头城,将原来秦代的“秣陵县”改为“建业”。
公元229年为东吴黄龙元年,这一年的夏四月,因夏口、武昌都出现了黄龙、凤凰吉象,孙权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到了六月份,孙权与刘备季汉政权开始“参分天下”,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开始出现。到了这一年的秋九月,孙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仍然利用自建安十七年以来作为县制的办公场所来作为皇宫场所。
孙权实现了南京都城史的零的突破,开启了南京都城史的新纪元。在唐代人许嵩著《建康实录》中,将由孙权开启的东吴建业政权与后来定都南京(时称建康)的东晋政权、南朝的宋齐梁陈政权,称为“东夏”的“六朝”(亦曰“六代”),南京从此成了“六朝故都”。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东吴,将“建业”更名为“秣陵”。太康三年(282年),以秦淮河为界,改“业”为“邺”,秦淮水北为建邺,水南为秣陵,对南京地位进行贬损。将“建功立业”的“建业”之“业”加一个“右耳朵”成“邺”,而这个右耳朵的原型即为古汉语“阜”字,是小高地小土山,可以起到阻挡前进步伐、不允许建功立业的语义暗示作用。
“建邺”之名也有1742年了,今天的南京市建邺区行政区划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首都南京第五区即城西区,1958年正式定名为建邺区。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滨江开发,南京市在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将古老的建邺区彻底迁出了主城区,有许多文物古迹已经不在其行政区划范围了。
经过22年的建设发展,建邺区现已发展成为最现代、最国际的长江之城、金融之城、商贸之城,成为南京市的“城市客厅”。 时至今日,在南京的主城区,只有建邺区还保留了古老的称号,从而使这个区是最年轻又最古老。
为了彻底彰显这个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为何不把“建业”这个巨大的无形文化遗产还给这个区呢?
“建业”是南京开始兴盛、首次成为都城的标志,“建邺”是南京开始走向衰败的悲惨记忆,当代南京市,更需要有“建业”这个区来提振城市的精气神。
让“建邺”回归“建业”,让南京都城史的第一个响亮的、耀眼的符号“建业”焕发出时代价值和人文风采,让南京人民人人都怀有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我们这座城市、尤其是建业区就更有魅力了。
让“建邺”回归“建业”,更是对孙权将南京作为都城的首建之功表示深切缅怀与感恩,南京的都城史,是从孙权“建业”开始。

束有春 2025年7月7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