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孙权果断决定,与刘备联手,共同对付已经占领荆州的曹操大军。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军队展开激战,大破曹军,最后取得“赤壁之战”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只得率残部北还。
建安十六年(211年),有探子来报,说曹操要起四十万大军,直指江东,欲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与众将领商议拒敌之策。这时,又有人说,长史张紘虽然病故了,但有哀书,劝孙权迁居到秣陵(今南京),称那里有帝王之气。之前,东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吴地(今江苏苏州),后来移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孙权在镇江建筑铁瓮城,作为东吴的指挥中心。现在听说曹操大军要来报复,既然秣陵更具备战略地位,孙权遂下达命令,将自己的指挥中心从镇江迁到秣陵即今天的南京。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将“秣陵”县改名为“建业”县,在建业筑石头城。
这时,大将军吕蒙又建议说:“曹操兵若来,可于濡(rú)须水口筑坞以拒之。”
濡须口是指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关镇境内,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今安徽无为县黄龙乡境内,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
孙权觉得这是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扼守要津,防御曹军来犯,当即同意了吕蒙的建议,派军数万筑濡须坞。从此,濡须口成了东吴与曹操军队相争的古战场。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因害怕长江沿岸都被孙权、刘备拥有,先下令将沿岸的老百姓进行“内移”,即向北方迁徙,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的老百姓约有十余万户人家,皆东渡长江,长江以西、合肥以南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
在完成了“内移”任务后,曹操亲自率军,来到了濡须口,要与孙权的军队展开水上激战。
曹操的军队乘油船,想利用夜色来将部分队伍摆渡到一个洲岛上。孙权以水军来进行围攻,俘虏曹军3千多人,曹军因北方人,不习水性,被淹死的有数千人。孙权的水军数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又乘着轻舟,从濡须口直接进入曹操的水上军营中。
曹营将领以为是孙权的军队又来挑衅的,准备还击,被曹操制止了。曹操说:“此舟上必定有孙权,他是要现身我们的队伍面前,以激怒我们。”曹操传令下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注意敌船动向,弓弩不得妄发。孙权的船只在靠近曹军的水面行驶了五六里,开始返回,并且船上还吹吹打打,搞起了水上舞台表演。
曹操见孙权的船上器仗军伍齐整严肃,井然有序,更加坚定了他不能轻举妄动的指挥决策。联想到他当年率军攻打荆州时,没费吹灰之力,刘表的儿子刘琮就主动向他投降,献出了荆州;现在攻打吴军,想夺取建业,同样是在长江边,同样是江南人,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于是感慨地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字仲谋;刘表,字景升。曹操讽刺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样蠢。
关于孙权此次勇闯曹营,《魏略》的记载与《三国志》有所不同,说孙权是乘了一艘大船来察看曹军布阵情况。曹操命令弓弩手万箭齐发,箭全部射在了船帮上,出现了向一边倾斜,眼看就要倾覆,孙权指挥船只回转,又将船的另一侧让曹军射箭,一直到两边箭射得差不多了,船身又平稳了,孙权才回还。这种说法与诸葛亮“草船借箭”情节大致相同。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亦或是孙权来察看水上曹营两次,有一个细节是一致的,就是孙权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上面写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同时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上:“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拿着孙权派人送来的信,想到北方将士大都不谙水战,不习水性,再也不能重蹈“赤壁”覆辙了,就对众将领说:“孙权不欺孤。”下令撤军北还。曹操此次南征东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更为有趣的是,后来在民间还留下传说,将当年曹操军队在濡须口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说在濡须口,有一条大船沉没在水中,每当水浅的时候,船身就露出水面来。老人们就说:“这是当年曹操的战船啊。”如果是行船的,就得赶紧绕着离开。曾经有一个渔夫,夜里停宿在沉船的旁边,把自己的船缚在这条大船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听见那条沉船上传来吹奏竽笛、弹拨丝弦以及歌唱的声音,同时还有非同寻常的香气从船上飘出来。渔夫刚入睡,便梦见有人驱赶他说:“别靠近官家的歌妓。”吓得那人再也不敢靠近这只沉船,赶快起身走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进一步断定,这条沉船就是当年曹操承载歌妓的船。
(摘自《七朝古都南京》,广陵书社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