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意见征求标志着我国L2级辅助驾驶迎来统一的“安全标尺”,填补了我国智能驾驶安全基线的空白,这不仅是对技术创新发展的规范,更是对人民出行安全的高度负责,代表我国智驾产业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迈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成了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智驾技术大幅提升了行车效率和驾驶体验,搭载高级智驾技术的汽车产品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新宠”。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为62.58%。智驾系统的先进度、灵敏度已经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智驾技术也从开始的车道偏离预警、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发展成能够应对复杂路况,甚至于“解放双手”的领航辅助系统。例如新一代的VLA大模型能够赋予智驾系统“思维链”能力,使其通过语言推理逐步明晰驾驶决策,有效提升智慧应对处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连续多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冠”,中国企业在今年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强大竞争力。

智驾虽好,但并非十全十美,技术的创新突破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作为新兴事物的智驾汽车,各家车企在性能的衡量和定义上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汽车的智驾效果、稳定率和可靠性良莠不齐,这可能会导致用户缺少对功能边界的思考,过度相信和依赖智驾系统,从而造成交通安全隐患。面对车人交错的复杂路况、极端恶劣天气、异形障碍物等情景,智驾系统的识别能力与响应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为了俘获更多消费者的“芳心”,部分车企会大肆宣扬“高阶智驾”“全自动”“零接管”等卖点,甚至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淡化智驾接管的局限性、风险性,导致消费者行车时放松警觉,降低驾驶专注度和注意力,从而产生手离方向盘、视线脱离路面、疲劳驾驶等危险行为,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事例表明,智驾技术如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仍有一定距离。

作为关乎群众平安出行的重要因素,安全应该也必须是智驾技术发展的基石。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和更多新规的落地,会让智驾的发展更加规范、标准,使得消费者拥有更安全、更可靠的智能出行体验。应继续建立健全智驾行业标准体系与监管法规,全链条全过程引导车企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智驾从“技术驱动”向“标准引领”转变,促使技术创新和安全保障并驾齐驱。同时也要对企业虚假营销、夸大营销的行为及时“亮剑”,要求车企按规定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通过细化说明、明确提示、危险预警等方式,为用户明确好能力边界和自身责任,真正实现科技让出行更便捷的美好愿景。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需同步推进。在智驾技术更新迭代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其优化驾驶体验、展现科技魅力的优势,也要始终对安全保持敬畏之心,推动“智驾”驶向一个智慧且安全的未来。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树牢“智驾”安全标尺 护航汽车平安出行》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