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不再为“人情债”发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红黑榜”上争当先进;邻里之间有矛盾,“法律明白人”上门来调解……如今,走进云南文山州的村村寨寨,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喜人变化的背后,是文山州巧用“小村规”,撬动乡村“大治理”的生动实践。他们抓住村规民约这个“牛鼻子”,让昔日写在纸上的“一纸合约”,变成了如今群众心里的“一把尺子”、行动上的“一面镜子”。
立下“硬规矩”,新风有了“导航仪”
“以前,一年光吃酒席就要花掉小两万,份子钱成了‘甜蜜的负担’!”说起过去,麻栗坡县天保村党委书记、主任田维忠直摇头。天保村曾一度“人情风”盛行,一场酒席办下来,主家累、亲友愁。
怎么破?村里把大家伙儿聚到一起,开了一场“火塘议事会”。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事小办、小事不办”写进了村规民约。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谁家办事都按规矩来。一纸“硬杠杠”刹住了歪风,如今,全村酒席数量直降85%!
天保村的变化,是文山州以制度引领新风尚的一个缩影。从广南县六郎城村将十条村规与文旅兴村“粘”在一起,让古村寨焕发新生;到丘北县水头村把约定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诀”,大人小孩都能背;再到全州835个行政村实现“一约四会”制度全覆盖……文山各地坚持党组织引领,让群众自己“点菜”、自己“定规”,确保村规民约既合法合规,又接地气、有活力,真正成为群众自我管理的“小宪法”。
巧用“软激励”,文明成为“家常饭”
“为村里干活,环境变美了,还能到‘幸福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挺有成就感!”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党总支书记骆瑞才笑着说。他口中的“幸福超市”,是文山州推广的“道德银行”模式。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就能获得工分,凭工分就能“买”东西。
这一招,让遵守村规民约从“要我守”变成了“我要守”。全州5万多名农村党员带头承诺践诺,分片包干,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生动局面。
光有物质激励还不够,精神荣誉更要“跟得上”。砚山县在媒体上开设“砚山榜样”专栏,让好人好事“上电视”“上头条”;丘北县把“不要彩礼只要幸福”编成快板,送到田间地头;马关县推广“晨起五件事”——“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好”,从整理内务的小习惯入手,让村寨“面子”靓、“里子”更美。
富宁县洞波乡西六村更是通过评选“好能人”“好媳妇”等6类好人代表,构筑起无赌、无毒、无盗、无抢、无诈骗的“五无”新瑶寨。各地“红黑榜”一公示,谁家文明、谁家落后,一目了然,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
激活“微治理”,和谐奏响“交响乐”
村规民约不仅要“管住”人,更要“服务”人。文山州将村规民约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奏响了乡村和谐“交响乐”。
“以前遇到纠纷,要么闷声吃亏,要么吵架动手。现在好了,村里有‘法律明白人’,手机里有‘每日一典’,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了习惯。”文山市东山乡的村民张强正说。
为了让法治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山各地推出“双语普法+民族元素”模式,把法律条文编成山歌、谚语,把典型案例编成方言快板。同时,依托遍布各村组的警务室、调解室和“五老”人员,创新“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文山市东山乡通过“微治理”,已连续10年无命案发生;西畴县创造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在婚姻家事纠纷处置上,文山州出台《惩戒破坏他人婚姻关系七条措施》,打出“组合拳”,仅5个月时间,调解成功率从62.35%飙升至95.05%!在此基础上,各地聚焦需求共提”核心环节,探索建立1022个乡村共建理事会”,推动理事会成员构成从村内向村外延伸,服务需求从基础建设向产业发展突破,实现了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的协同并进
从人居环境“五分钱工程”的全面推广,到村级共建理事会的探索,再到社会治安“五无村寨”的不断涌现,村规民约这个“小切口”,不仅革除了陈规陋习,更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文图/张 密 张红飞 盘得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