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松,本名杨志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4年3月在《羊城晚报》发表处女诗作以来,有诗歌作品与评论文章发表于《诗刊》《绿风》《星星》《诗歌月刊》《诗潮》《名作欣赏》《粤海风》《延河》《作品》《广东文坛》《南方周末》《南方日报》等各种报刊和选本,曾出版诗集4部和诗歌评论集2部。曾获2021·第四届“十佳当代诗人”奖。
1.夕阳下,宁远古城墙上
从东门进,夕阳下走过步行街
来到南门,购了一张票
一步,一步,登上城楼
城楼上,南北两面各立着两名将士塑像
他们目视前方,目视着
英雄被凌迟处死的惨状。不,他们
不是在目视,而是在回忆昨天的昨天
无声地唱着人心向背的宿命之歌
红夷大炮最终也轰不退马蹄洪流
大捷之后的大败,一个朝代
像一片落叶倾刻枯萎。而此时
北国初夏迎面吹来的寒风
似射回时间深处的箭簇。历史的伤痕
仍滴着暗红色的血液。一滩
悲哀之上,究竟有多少叹息与唏嘘
向东,走了一段400米。我用双足
度量忠勇的厚重。用目光
丈量城垛的高与宽,还有天高与地阔
向北,俯观城内。城内
都是低矮的平房,宁静,祥和,卑微如草物
向南,巡视城外。城外,是新的城区
大多都是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
向前奔走的意念,完全不理会
从遥远北方吹来的尘沙
折回,想向西再走一段悲壮
看能否找回那颗来自岭南的魂魄
却被将要下班的工作人员唤回
我只能走下城墙,回身仰看城楼城墙
袁字旗在晚风中飘扬。在每两面
袁字旗中间,总有一面龙旗竖着
2023.05.27,初稿,2023.06.06定稿
2.谒访蔡廷锴将军故居
农历三月的春风将我多年的慕名
吹进了龙岩村,吹进了
共二进二层砖瓦房的将军故居
静读将军的生平简介
一名乡村小裁缝的从军之路
曲折如一个世纪前村前的小路
静看“一二八”淞沪抗战史展览
硝烟在那些图片与实物之外弥漫
“武装救国,始终不懈
此之谓好男儿,此之谓志士”
铁骨砌筑新的长城,誓死要抗击暴日
你的原声动员影像,一直
被万千大山大河刻录与播放
时代的风云卷卷舒舒
你已骑着战马远去,故居
亦如你低调的禀性
寂寞于粤西的大山脚下
2024.04.22
3.帝瓮飞瀑
谒访完蔡廷锴将军故居,就到了
将军所题书“东南一景”的帝瓮飞瀑
雨后,黄皮肤的山涧水以洁白之姿
奋不顾身,向着深潭飞泻,水声不绝
如万千将士投身抗日战场的呐喊
至今仍回荡于南粤,回荡于神州
山谷雾岚不是已远去了的烽烟
天声亭里,我似听到,将军
以带有客家口音的粤语虎啸龙吟
“冼中华国耻,扬大汉天声!”
退避贤庐边,我似看到
在此疗伤的将军只想抗日功成
就退隐于乡野的潇洒身影
和平民主的旋律,不歇不尽地演奏
而天暗了,瀑风雨又将来临,我只能
在潭边仰望复仰望你的骄勇
然后眷眷不舍地,踩着危石离开
2024.04.23
4.登罗定文塔
微雨中,将伞子收束好,夹于腋下
登塔。七层之塔,实则十三层之塔
外观与内在之别,亦如这个尘世
每一层,均有一个入口不能登塔
出来后再绕半圈,才找到另一个
可登塔之入口,让你在迷途中不再迷途
听到许多旧屋与新楼在对话,看到
不少旧街与新道在牵手,城市边界
不断向外拓展,城之边缘是青山空濛
立塔之高处,听64个铜铃在风中
响着岁月,也响着那些不易翻动的书页
看塔下的泷江河水既急又缓地流淌
2024.04.25
5.登首山,在烽火台边
顶着斜阳夕照,跛着伤痛的右足
一级又一级,登上了辽宁首山之巅
一座烽火台,苍茫中独矗成一个句号
状若人首,“三首云冠”之誉
已被春风吹成一片不断漫延的绿
环烽火台而走,忍不住指点与赞美江山
千里沃野平畴。已远去了的烽烟
留下了宁锦大捷、辽沈大战的记忆
古城新貌,崛起的不仅仅是一幢幢高楼
远处的大海之上,罩着一层似云
又似雾的灰气。蔚蓝隐匿于辽阔之外
看不见的浪涛却猛烈地拍击着我的心岸
多少藏着虎狼之心的舰船正游戈于
战争的边缘,欲搅动时代的风云
贪婪与罪恶总披着善的外衣
身边一年轻军人紧握着我的右手
我感受到他们的热血,随时准备着
化为一海的水,去浇灭燃向我们的烽火
2024.05.06上午,自北往南的列车上
6.游兴城首山湖
为与家人团聚,我不远万里
从岭南奔赴到这座曾名宁远的古城
冬之影刚离去,春之意就漾满
这一湖倒影着花红柳绿的波澜
陪着抱带孙女的妻子与儿媳环湖而走
樱花大道上,未满周岁的孙女看着
飞来飞去的蜜蜂,曲颈向天歌的天鹅
总会露出小天使一样的笑容
湖蔚蓝天也蔚蓝。仰望碧空,想起了
那位让这座古城彪炳于历史的英雄
偶尔飞过的铁鹰,让我的心湖,忍不住
为有家人为国而戌而涌起阵阵的自豪
走过枕溪桥,沉醉于亲子乐园的温馨
但愿岁月静好,我们的生活云淡风轻
2024.05.09
7.游惠州西湖
风吹绿了西湖,我用双足丈量来又丈量去
酒意盈荡了千年的东坡园
宋朝并不遥远,仍挂在居士啖过的
那些岭南荔枝的树桠。天下
飘摇得只剩谪迁的穷途
从京师到黄州,再到惠州
被罪之身,受创之心,仍让民瘼作己瘼
捐犀带,建堤桥,绘秧马图
建水碓,造水磨,开药园
累了就发出一句盛叹——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从此,丰湖便成西子
携不走朝云,又一次生死两茫茫
老泪成湖之后,独身天涯
让孤山,成放达词句中
一个永久停顿的 空格
此刻,夜点亮了繁灯
苏堤拱月,春风十里,所有的表白
都不如你。我只捞一颗,白玉包裹
荔枝核一样的初心
2024.06.21
8.在惠州泊头古镇遗址
宋曰泊头镇,今称园州镇
九百三十年前的深秋,先生舣舟泊来
携幼子,携朝云,从七级,也许是
十一级,也许是十七级的埠头登岸
这岭南之南,瘴疠之乡,也适合
听惯穿林打叶声的居士吟啸且徐行
即使这里是风寒雨冷的冬天
你仍觉得是可暖心的春日
今日,我只为了你的一句诗
就随一众诗者而来,爽啖了几颗
青红相夹的荔枝,便跛着伤痛的右足
绕着你的坐像,走了一圈又一圈
读了《到惠州谢表》,又读义合村
宣传栏上你留下的几首诗,再到那棵
大榕树下的小埠头洗了洗手
顺将一颗沧桑历尽的心,留泊于此了
不再作世俗之囚徒,穷途将尽
那竹杖,那芒鞋,那蓑衣,都弃了吧
2024.06.26
9.谒访惠州东坡祠
先生,你被一贬再贬
以五十九岁之病身奔赴贬所
你勤奋有当世之志,难容于朝
那就容于野吧,跨上友人送的征鞍
离定州,过太行,穿杨州
翻南岳,越大庾岭,抵英州
再从广州溯东江而上,泊寓于惠州
这里没有乌鸦乱飞,只有白鹤栖息
最适宜你这位玉堂仙的居住
可让你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
你有诉不尽的孤独,但这些孤独,能生
惠民之正气,能让你得到众父老乡亲
携手迎接。这万户皆春色的岭南
这比万峰还高的江畔小山
最可寓你一颗颠沛流离的老臣心
“西流白日东流水”,你又岂甘
每日“一杯付与罗浮春”
乡野为民闲不住,倡建东新桥
监建西新桥,无钱可出便捐了金腰带
绘秧马图,建水碓,造水磨,开药园
旷达又忧患之心,总在祈愿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憾兮,此处未能成你终老之地
你亲手筑建的居所只住了两个月
便浪迹天涯,一叶孤舟任红尘
幸兮,你的居所已成一座可万古之祠
数次重建重修,岭南的山水
岭南的百姓,一直吟诵你的诗魂词魄
2024.06.28
10.山海关踏雪
我从岭南北上关外
与一年轻军人驱车二百里,向你
奔来,两件深蓝色军大衣内
沸腾着从历史深处涌来的热血
寒风中仰看了天下第一关的雄健书风
便登上城墙,但见
一条长长白色衣带覆盖着厚重的时间
曾经的呐喊声,呼啸声,漫天的硝烟
似都已沁入到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里
在刻着伟人书写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词句的石块前留影
目光向南,旋又转身望向北面的燕山
寻找盘桓于其上的长城
那万千奔马正隐向蓝色的天空
那些烽火已熄坠成史书里的文字
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石像
似仍在向后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大海的涛声始终掩盖着孟姜女的哭声
海冰亲吻长城,亲吻昂挺的老龙头
环关城踏雪而走,七城连环
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二百六十三年的修筑,如今
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威远门
都已成了开放之门融合之门团结之门
看了靖边楼内戍边守关人物的简介
热泪已洗刷不掉那些铠甲与箭簇的锈迹
想起日本侵略者曾占我东北,继而入关
就无法不用目光在雪地上刻下:勿忘国耻!
回看雪中我们留下的长长脚印
年轻军人说,今天的天下第一关,已设在
南海之南,台湾之东,东北之北
西北之西北,西南之西南
新的长城,已修筑于漫长的国境线上
已修筑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心中
2025.02.03
《北斗诗苑》编辑部
顾 问
陈广德: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在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随笔集12部。获《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等200余次诗歌大赛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最佳编剧奖。
路 东:诗人,作家,独立学者。1979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睡眠花》《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等,现居南京。
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江海诗人》主编。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的研究与批评。
海 马:本名王勇。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66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出版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著作8本,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沙 克:一级作家,文艺批评家,主任编辑。上海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家》杂志副总编辑、艺术总监。出版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艺术评论等20多部著作。
总 编
高 翔:笔名野村、高瞻远,资深媒体人、诗人、影视编导。1982年发起创办南京大学“南园诗社“并任社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社、华人时刊杂志社、新华社江苏分社等新闻机构任职。1986年,作为核心策划人、发起人,创建了名闻遐迩的“诗人角”。著有个人诗歌专集《空地》,作品入选多部诗歌选集。
主 编
雷 默:出生于江苏海安,现居南京。20世纪90年初提出“新禅诗”,并进行写作实践。著有《新禅诗:东壁打西壁》《雷默新禅诗精选》,作品在国内外多种文学杂志刊发,并收入多种重要选本。“悟空证实,由实及空”是其诗学核心,倡导汉语诗歌写作“化古、化今、化欧美”。
责 编:陈 娴
美 编:孙静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