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朱高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每逢寒暑假或周末总能看到这样动人的场景:一位胸前挂着勋章的老人,被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团团围住,院子里不时传出热烈的掌声和稚嫩的提问声。这里就是抗美援朝二等功臣、“红色五老”朱正友在朱坝街道的支持下创办的家庭红色讲堂,一个没有门槛却充满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5年1月被洪泽区关工委列入首批“五老工作室”的命名,特授予“红色记忆讲堂”牌匾。

农家小院里的特殊讲堂

朱老的家虽然简陋,但院墙上“红色记忆讲堂”的牌子格外醒目。几张长条凳、一张八仙桌,一幕幕战斗场景的娓娓道来构成了这个特殊讲堂的全部。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小院讲堂已经坚持开放了三十余年,接待了来自县城和周边乡镇的2000余名中小学生和周围群众。

“第一次有孩子主动上门听故事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朱老回忆道,“那天放学后,三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怯生生地站在院门口,说是老师告诉他们这里住着一位英雄”。就这样,朱老的农家小院渐渐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红色圣地”。

风雨无阻的坚守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暑假,还是寒风刺骨的寒假,只要孩子们来,朱老必定放下手中的活计。儿媳周万英说:“有年下大雪,他怕孩子们白跑一趟,愣是拄着拐杖把院门口的雪扫出一条路来”。

在疫情期间,朱老还让前来看望他的街道人员给他录制视频,通过云端视频播放继续为居家的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他笑称这是“新战场”,“弹药库”是爬冰卧雪与严寒抗争和上甘岭战役中冲锋陷阵的鲜活记忆,而他的“作战任务”就是不让红色教育“断档”。

薪火相传的红色接力

令人欣慰的是,曾经在这个小院听故事长大的孩子,如今有的受他影响报国参军,事业有成主动担起奉献爱心、关心下一代的重任。曾是驻港部队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深圳市福田区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特保分公司总经理、洪泽好人---高克,就是一位从小听着朱老战斗故事成长起来的,他事业有成后不忘朱老教诲,连续多年关心关爱家乡的困难青少年家庭,累计捐款捐物达20万元;也有不少人主动回来当起了志愿者,淮安市“最美双拥人物”---王生标就是其中一位,他一有空就会来帮朱老整理资料、接待访客,他还将朱老的战斗故事写成文稿在《铁军》、《老区建设》、《淮海晚报》等多家媒体刊登。“朱老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王生标说:“现在我要把这份红色接力棒传下去”。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庄严肃穆的礼堂到温馨质朴的农家小院,朱正友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红色五老”的深刻内涵。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因为一位老战士的赤诚之心,已然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红色地标,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原标题:《三十余年如一日 “红色五老”朱正友的农家小院变身红色讲堂》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