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去看过定山寺废址,一大片空地,约百十亩范围,脚下有废砖石,东西两侧有几处临时建筑,记得有一间铁皮屋子,里面有香案,案上供着小小大大几尊塑像,大概观世音菩萨、财神爷都有。空地尽头最北边的山岩掩映于丛生的草木里,岩壁残破,后来知道那是开山取石的结果。西侧隐蔽处传来喑呜的水声,拨开荆棘,清亮的泉水从扁叠的石板下涌出,向不远处的草莽根处流去,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定山寺废墟所能看见的唯一充满活力的东西……而今一座座漂亮阔大的寺庙建筑矗立在这一大片空地,大雄宝殿极其宏伟,用非洲红木按传统工艺建造,处于建筑群之首,昂然肃立,扑面而来。漂亮的寺庙建筑甚至越过了山道,把旧废址区外东南边一座小山也纳入其中。
(今定山寺大雄宝殿)
康熙年间邑人刘岩所见到的定山寺和我所见到的不一样,刘岩《定山寺记》写他目睹的定山和定山寺,其文如下①:
定山即古六合山也。自龙洞、西华、马鞍逦迤而来,至江上为三峰,矗然立于烟云之表,远望如覆敦,如突乳,其低昂相属如笔床。梁沈约尝咏之,所谓“倾壁忽斜竖,绝项复孤圆”者是也。
寺在山之麓,当门老银杏三株,大十围,叶可蔽数亩。寺依山崖为石阁,阁前有楼,楼前石池广且方。泉自楼下出,流入池中,蕴藻纵横,游鱼数百头,长二寸余,鬐鳞纤细,粲可数。阁后崖石最奇峭,壁色斓斑如碎锦,自下睨之,陡绝有千仞之势,而缺者欹者,砉然摧崩,若剑劈者。其窍穴所通,玲珑透山腹,窥之莫测其所穷。崖西数步下,群石多布列,状若陈俎豆,可以支茶灶,饮啜其间。旁有泉仅一勺余,冬夏常不涸。从乱石中得细路,穷三峰之顶,登之远眺,皆空蒙,下瞰诸山,如骇浪惊涛之在人足底也。
吾邑前辈庄定山谪官后,居寺中二十年,其冢在寺旁高阜上。
寺不知何时建,或曰孙吴时,或曰始于唐之世。寻之,无碑可考。余暮春游之,乐终日焉,而不能舍以去也,乃归而记之。
刘岩这篇文章说龙洞山、西华山、马鞍山由西而东、逦迤而来,至江边耸然为三峰,其低昂相属如笔床,是为定山。这一节文章颇值得推敲。历来学者皆在今大顶山、二顶山、三顶山一带找“定山六峰”,若按刘岩的意思,古之定山“六峰”,是从“龙洞山”“西华山”“马鞍山”(今名大马山,与黄山岭对望)起算的,加上“江上三峰”(即今大顶山、二顶山、三顶山),正符合“六峰”之数。此六峰构成今老山山脉主体,沿江一字排开,呈西南—东北走向,至大顶山东北麓,直抵长江,故而刘岩称“……至江上为三峰,矗然立于烟云之表”。
寺在定山之麓,当门有三株老银杏树,粗者可供十人合抱,树叶可蔽数亩。寺后有石阁,阁前有楼,楼前有大而方的石池,小鱼数百游泳其间。石阁后崖洞透山腹,窥之莫测其所穷,崖石高耸,崖顶西侧有“一勺泉”(江浦县志称之为“一人泉”),清冽可茗。道光年间邑人吴楫去找时,已找不到了,吴楫《寻定山一人泉》诗云:“山腰乱石纷无数,茶灶支撑疑夙具。一人泉涸不可烹,下山回望迷烟雾。”②
刘岩说南朝梁代沈约曾咏定山,指的是沈约③《早发定山》诗:“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其中“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写山的外形,“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写山前水流入海,确乎酷似定山之景,然此说殊可疑,因沈约在世时此山名为六合山,而当时“定山”一名则另有所指。查北宋初年乐史所编《太平寰宇记》,“定山”一词共出现六次,皆指的是浙江定山。该书卷九十一《江南东道·苏州》:“定山,在县西二十里。有定山突出浙江中,高二百二十丈,波涛所冲,行旅为阻。”同书卷九十三《江南东道·杭州》:“定山,在县西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数百丈。又按《郡国志》云:涛至此辄抑声,过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涛处,行者赖之,云是海神妇家。”同书卷九十六:“浙江虞喜《志林》云:‘钱塘江有浙山,亦曰定山,江中湖水冲山即回入海,故曰浙山亦曰定山’。”可见北宋以前“定山”指的是浙江定山,非定山寺所在之定山。
如上所述,定山寺所在定山当时名叫六合山。“六合山”一名,迄今所知,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建初寺沙门僧佑《出三藏记集》,山上有寺,名“六合山寺”,寺显然因山而得名。
该书卷第十五《宝云法师传》④云:
释宝云,未详其氏族,传云凉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学行,志韵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直方纯素为名,而求法恳恻,忘身殉道,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群经。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踰雪岭,勤苦艰危,不以为难,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云在外域,遍学胡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贯练。后还长安,随禅师佛驮跋陀受业,修道禅讽,孜孜不怠。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徒众悉同其咎,云亦奔散。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共归京师,安止道场寺。僧众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云译出《新无量寿》。晚出诸经,多云所译。常手执胡本,口宣晋语,华戎兼通,音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初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于苻姚二世,显出众经。⑤江左译梵莫踰于云,故于晋宋之际,弘通法藏,沙门慧观等咸友而善之。
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遂适六合山寺,译出《佛所行赞经》。山多荒民,俗好草窃。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恶,礼事供养,十室而八。顷之,道场慧观临卒,请云还都,总理寺任,云不得已而还。居岁馀,复还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卒,春秋七十馀。
释宝云(376—449),东晋、刘宋时期高僧,出长安后,释慧远将其安止于道场寺,道场寺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后因性好幽居,遂过江前往六合山寺栖止。不久,由于道场寺住持慧观圆寂在即,嘱托宝云总管寺务,宝云无法推辞,只好回寺就任。居一年多,又回六合山寺,最终亦圆寂于六合山寺。据《出三藏记集》,宝云先后译出《新无量寿经》二卷、《佛所行赞经》五卷等佛经。
所谓六合山寺,当然在六合山,寺因山而得名,而文中“居岁馀,复还六合”,应指释宝云回“六合山”或“六合山寺”。因当时尚无“六合县”,六合县建置于隋初(开皇四年)。
六合山(寺)在相对于建康城而显得幽僻之所,但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梁代沈约《宋书·孝武帝纪》在叙述孝武帝北巡时,对六合山的位置有所交待:
(大明七年,即公元463年)二月甲寅(9日),车驾巡南豫、南兖二州。 ……丁巳(12日),车驾校猎于历阳之乌江。己未(14日),车驾登乌江县六合山。庚申(15日),割历阳、秦郡置临江郡。壬戌(17日),诏曰:“朕受天庆命十一年于兹矣,凭七庙之灵,获上帝之力,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河而检云岱。今恢览功成,省风畿表,观民六合,搜校长洲,腾沙飞砾,平岳荡海,……可大赦天下,行幸所经,无出今岁租布,其逋租余债勿复收。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刺守邑宰及民夫从搜者,普加沾赍”。⑥
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卷十三《宋·世祖孝武皇帝》也记载此事:
(大明七年)二月甲寅,车驾西巡,济江,立行宫于历阳巢石浦。丙辰,诏使使祭南岳霍山,大搜⑦于乌江县榜口。己未,祭六合山。庚申,分秦郡、历阳置临江郡,即所在也。壬戌,飨于行宫。大赦天下,行李所经,免今年租布,赐民男子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巡问疾苦。如有一介之善,随才铨用。癸亥,幸尉氏县,观温泉。⑧
据此两段文献,刘宋王朝时期已有“六合山”一名,大明七年(463)二月己未(14日),孝武帝刘骏登六合山时,地属历阳郡乌江县。次日,为庚申日(15日),孝武帝刘骏割历阳(郡)、秦郡置临江郡,则六合山地属新置的临江郡。
《宋书·州郡志一》有一段文献,被很多人误读,因此格外值得研究:“(秦郡)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461)立。又以历阳之乌江,并此为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465)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治,乌江还本也。”⑨
据上文《宋书·孝武帝纪》,临江郡为孝武帝大明七年西巡江北途中建置,结合《宋书·州郡志一》可知,临江郡乃割历阳郡乌江县、以及秦郡怀德县所置。而怀德县,如上文所述,为“孝武大明五年(461)立”,并非大明五年建置临江郡。
乌江县建置时间及其属地大致清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始于东城县界置乌江县。”⑩而怀德县,据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江浦县之怀德乡即为怀德县故地,约在今老山(六合山)中部北麓与滁河之间。清光绪《江浦埤乘》卷三十七《古迹上》曰:“怀德县治:在怀德乡,宋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怀德县,隶秦郡。”又曰:“秦郡治:在定山(六合山)东。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扰乱,其民南徙,侨居棠邑,安帝置郡以处之,别置尉氏县属焉。”“尉氏县治:在(定山东)宣化镇,隶秦郡。”因此,学者王宏在其论文《六合山方位考》注⑤里说“南朝刘宋时临江郡的范围与明江浦县、今浦口区的范围大致相当,应是开江浦设县之滥觞”,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结合有关舆地图,可知六合山在长江北岸,毗邻金陵城,与之隔江相望;在刘宋时期,半属(其东北段)秦郡,半属(其西南段)历阳郡,置临江郡后,六合山尽属临江郡。临江郡废后,六合山仍分别归属秦郡(秦郡废后,地属江都郡)、历阳郡(乌江县)。这个历史地理学细节自古至今众多学者皆没能搞清楚。
《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江都郡六合县”条曰:“旧曰尉氏,置秦郡。后齐(即北齐)置秦州。后周(即北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开皇)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县入焉……有瓜步山、六合山。”⑪同卷“历阳郡乌江县”条曰:“梁置江都郡,后齐(北齐)改为齐江郡,陈又改为临江郡,周(北周)改为同江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历阳郡。有六合山。”⑫同书同卷之下,江都郡六合县与历阳郡乌江县皆记有六合山,然而作者对二县共有同一座山不加任何解释,皆不能说明六合山与各县治的相对方位,这就造成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等地理专著对六合山的方位解说多有混乱和错误。
比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一·扬州》记载:“六合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六合镇,九年晋王(杨广)平陈,于此临江观渡兵焉。”⑬《舆地纪胜》卷三十八《淮南东路·真州·景物下》:“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元和郡县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六合县因六合山以为名。”⑭
六合山在江边,隋开皇三年(583)置六合镇(即宣化镇,明洪武初于此建浦口城),开皇九年隋平陈之战前夕,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时为晋王)“于此临江观渡兵焉”。《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二书谓六合山在六合县西北或(东)北七十五里(八十里)之说,皆系明显错误。错误原因大概在不知道六合县之六合山与乌江县之六合山实为一山。如前所述,六合山之东北段属六合县,而西南段属乌江县,《太平寰宇记》“六合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若改为“六合山,在乌江县西北七十五里”,或“六合山,在六合县南七十五里”,才大致不错。《舆地纪胜》卷四十八《淮南西路·和州》记六合山,“在历阳县西北七十里”,也大致不错。⑮
《江浦埤乘》作者也注意到前人著作里对六合山方位的误解问题,并尝试解释这个误解问题的产生原因。该书卷二“定山”条云:“定山,古名六合山。山有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石人,曰双鸡,曰芙蓉,曰妙高。六峰环合,互相拱抱,故名。……隋时始置六合县,盖县以山名也。历阳郡乌江县下亦有六合山,盖隋时山南为乌江,山北为六合,实一山也。”
若将这段话里“山南”“山北”,理解为“山之西南段”“山之东北段”,则全然符合有关的历史事实。
六合山何时改称定山?东晋南朝间高僧宝云所居六合山寺,何时改为定山寺?这应该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学者王宏《六合山方位考》一文⑯认为,北宋《太平寰宇记》尚未见“定山”之名,称六合山为“定山”,最早地理文献恐怕是南宋《舆地纪胜》,该书卷三十八《淮南东路·真州·景物下》明确指出:“六合山,即定山也。”⑰
然而“定山寺”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刘轲(字希仁)《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碑》:⑱
世说域中四名刹,栖霞其一。以其髙僧世出,自齐梁间,大小郎至大师声问相袭,故江左重呼其名,谓栖霞大师焉。大师讳昙玭,俗姓王氏,晋琅琊文献公后。……贞元十三年十一月六日丁亥,坐化于瓦官寺律堂,是月景申荼毗,塔于新亭之后冈。春秋七十五,僧腊五十一。门人临坛者有若庐陵龙兴寺明则、广陵定山寺道兴、乡邑寺行铨,临淮开元寺澄观、九江宝珍寺智满、当州彭城寺惠兴、瓦官寺灵津、鹤林寺常静、天乡寺日耀,龙兴寺惠登,皆津梁后进,为世灯烛。贤七十子,而后知仲尼大圣,睹栖霞弟子,得不谓师氏名焉?……⑲
唐代诗人薛逢(816—?)⑳诗《定山寺》,诗云:“十里松萝映碧苔,一川晴色镜中开。遥闻上界翻经处,片片香云出院来。”清康熙五十二年编刊《御选唐诗》,该诗选入《卷三十·七言绝句》,编者题注:“《名胜志》㉑:定山,在江南应天府江浦县东北十五里浦口城隅,上有狮子峰,下有达磨宴坐岩及塔二处。《舆地纪胜》:定山寺山门之右有卓锡泉,旧传达磨宴坐石岩,思西域水,以锡杖卓石,遂得泉,长流至定山下,合珍珠泉,由浦子口入江。”
北宋初李昉《太平广记》里那个著名的鬼故事《韦鲍生妓》,收录在该书“卷三百四十九·鬼三十四”,事发地也说是“定山寺”,摘录如下:
酒徒鲍生家富,畜妓,开成㉒(836—840)初,行历阳道中,止定山寺,遇外弟韦生下第东归,同憩水阁,鲍置酒,酒酣,韦谓鲍曰:“乐妓数辈焉在?得不有携者乎?”鲍生曰:“幸各无恙,然滞维扬日,连毙数驷,后乘既阙,不果悉从,唯与梦兰、小倩俱,今亦可以佐欢矣。”顷之,二双鬟抱胡琴、方响㉓而至,遂坐韦生、鲍生之右,摐丝击金,响亮溪谷。……
实际上,《太平广记》这个故事大致是抄录晚唐陈翰的传奇小说集《异闻记》。
北宋词人贺铸(1052—1125)《庆湖遗老诗集·卷七》收录有他的一首诗《题定山寺法远上人壁,己巳十二月赋》:“支郎风味喜相亲,乘兴来寻雪后春。夹径竹阴疑碍马,隔江山色似招人。岂无暇日容高卧,如有闲田愿卜邻。预约东城二三子,岁时相过莫辞频。”㉔
“己巳”为元祐四年(1089),元祐三年(1088)贺铸赴和州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职事的武官),诗中定山寺正是旧六合山寺。
南宋和州乌江县人张孝祥(1132—1170)《于湖集·卷十》也录有《题定山寺》二首:
其一:蹇驴夜入定山寺,古屋贮月松风清。止闻挂塔一铃语,不见撞钟千指迎。
其二:千山苍茫月东出,万木摆摇风怒号。幽人隐几抚群动,清灯明灭炉烟高。
可见“定山寺”一名,最晚出现于唐贞观十三年(639),至北宋时期已颇著名。此后山因寺名,六合山一名逐渐为“定山”取代。但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尚未接受,至南宋《方舆纪胜》才得到认可。
然而定山寺是否即南朝六合山寺,以及定山寺得名之由来,文献资料稍显单薄。
第一部得以传世的《江浦县志》乃明万历七刊印、知县沈孟化等编修,该书卷五《建置志》“定山寺”条云:“定山寺,治东北二十里,宋《六峰志》:‘梁主为僧法定造寺。’以山名为额。”
《六峰志》即《嘉定六合县志》,是六合县第一部县志,成书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编纂者刘昌诗,时为六合知县。可惜该志已散佚。说“梁主为僧法定造寺”,或有所依据,说“以山名为额”却颇可疑。据上文罗列史料,定山一名晚于定山寺名,因此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定山因寺而名”。晚清《江浦埤乘》卷三十八“定山寺”条云:“旧在定山狮子峰下。宋《六峰志》:‘梁主为僧法定建寺。’六合山之称定山自此始。”该书编纂者夏侯二先生“六合山之称定山自此始”之说,较符合史实。
刘岩《定山寺记》说:“寺不知何时建,或曰孙吴时,或曰始于唐之世。寻之,无碑可考。”可见定山寺何时所建,对清代学者而言,已然成谜。笔者认为定山寺就是古六合山寺,只是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史学依据。
南京市博物馆于2007年至2009年间曾开展定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定山寺建筑遗存。在宋代地层之下还发现了多处砌筑精良、保存较好的早期砖构建筑遗存,初步推测为唐代定山寺遗存。同时还出土了十几枚南朝时期的莲花纹瓦当,其样式与南京六朝建康城遗址出土的瓦当类似。可证明此地在南朝时期已经有了规格较高的建筑,至于此建筑是否为南朝六合山寺,还缺乏直接证据,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㉕
《江浦埤乘》卷三十八《古迹下》提到“如禅院”,说“旧在定山狮子峰下”,狮子峰正是定山寺所在地,又引用所谓“嘉定六合志”(即南宋刘昌诗《六峰志》),云:“梁主因公主疾既安,造院,后达摩折苇渡江,曾居此院。”又据宋人说法,寺庙大者为寺,小者为院。语见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㉖如果刘昌诗记述无误,则“梁主为僧法定造寺”在先,为公主造“如禅院”在后,院在寺里;从中也可见“梁主”对定山寺的看重。
需要指出,“如禅院”应为“真如禅院”之误。南宋《舆地纪胜》卷三十八·真州·达磨:“今定山有真如禅院。”《国朝金陵诗征》卷十三·上元人陈鹤徵(字效抃)《过定山真如寺》诗云:“路折巉岩上,真如古法堂。清泉遗墅迹,丹树拥僧房。傍险山深入,探幽兴自长。不因谈虎变,还拟坐斜阳。”
(定山寺内“达磨一苇渡江碑”,明代刻制)
两宋及明清时期有关定山寺文献颇多,兹不必一一考述。惟该寺留传至今的“达摩一苇渡江碑”不可不略提。这是刻立于明弘治四年(1491)的一方石碑,通高192(其中碑额高61)、宽76厘米,线刻达摩当年一苇渡江的故事,画像左侧楷书“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净洁云建立”等字样。当然无法据此推断禅宗始祖达摩确曾到达定山寺于南朝梁代,这方石碑只能说明明代以来,或许更早时代,就有人相信那位南印度高僧与定山寺发生过深切的关系。
2023年6月13日改定
注:
①见刘岩《匪莪堂集·卷一》。
②见吴楫《秋艇集》,转引自《江浦埤乘·卷四》。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
④僧佑著,苏晋仁、箫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宝云法师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578—579页。另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三《宋六合山释宝云》,中华书局,1992年,第102—103 页。二传文字相差无几。
⑤竺佛念:武威郡姑臧人,十六国时期前秦高僧、佛经翻译家。苻姚二世:指前秦苻坚、后秦姚兴两个时代。
⑥《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30~131页。
⑦大搜:指阅兵。
⑧许崇撰,张雪峰、陆帅整理:《建康实录》卷十三《世祖孝武皇帝》,南京出版社,2019年,第343 页。
⑨见《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057页。
⑩见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中华书局,2007年,第2457页。
⑪见《隋书》(点校本)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73年,第873—874页。
⑫见《隋书》(点校本)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73年,第876页。
⑬见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2448页。
⑭见赵一生点校《舆地纪胜》(第四册)卷三十八·真州,第119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⑮见赵一生点校《舆地纪胜》卷四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446页。
⑯王宏《六合山方位考》,2010年04期《江苏方志》,第53—55页。
⑰见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三十八《淮南东路·真州·景物下》,浙江古籍出版社,赵一生点校,第1197页:“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山有三泉,曰虎跑,曰真珠,曰白鼍云。《元和郡县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六合县因六合山以为名。”
⑱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六百七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410册,第148页。后被收入《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第7679页。
⑲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刘喜仁文集》,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16页。
⑳薛逢(816—?),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恃才傲物,仕途坎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㉑《名胜志》:指明代曹学佺编纂《大明一统名胜志》,引文出自该书第二卷第十三页《应天府·江浦县》。
㉒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共五年。
㉓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声音清浊不等。创始于南朝梁,为隋唐燕乐中常用乐器。
㉔王梦隐等 《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3页。
㉕祁海宁、王宏:《南京浦口定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文物报》2009年7月24日第四版。
㉖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云麓漫钞》,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183—184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