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交汇点,是泰州“全力融入苏南、全面融入上海”的前沿枢纽。

从扬子江畔到黄浦江滨,靖江与上海的交流合作奔涌在产业转移、科创对接的创新浪潮中。

4月18日至20日,靖江考察团奔赴上海交通大学,小分队、高频率、深层次开展科创对接活动。“上海交大是科技成果、科创人才的‘富矿’,要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深化校地企合作,畅通高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渠道,链接导入更多高质效、高成长性科创项目,加快塑造靖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活动现场,考察团成员与上海交大专家教授碰撞交流、共谋发展,揭开了靖江与上海交大政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


双向奔赴

搭建高校与企业的“直通车”

产学研合作是靖江发展的与生俱来。靖江与交大的渊源,更是由来已久。

时间拨回至1963年9月,周恩来总理任命革命时期曾任靖江县委书记的靖江人刘述周执掌上海交通大学,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奋进基因。这份渊源也架起了靖江与交大“双向奔赴”的桥梁,为后来的奋进者们突破科创资源“求而不得”难题留下了破题之钥。

在市科技局牵线搭桥下,2010年,江苏靖江互感器厂有限公司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刘永坦教授打造院士工作站,获得省级院士工作站立项。依托工作站在遥感遥测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企业实现无线电子互感器关键技术突破。

2012~2017年,江苏骏龙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团队,协同推进的“面向服务机器人的目标图像语义抽取与识别”“飞机用多通道高精度光频域反射检测”等研发项目均获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在光纤通信、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靖江)离岸孵化创新中心正式启动,成为我市全面对接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又一破局之举。

以离岸孵化创新中心为依托,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新兴产业集群化培育为主线,我市紧盯产业技术前沿,积极融入交大科创体系,加速对接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大零号湾科创资源。

今年1月31日,正月初三,靖江举办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高层次人才新春团拜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等专家教授济济一堂,为靖江产创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气氛热烈、影响广泛。2月6日,正月初九,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带领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团队,与我市双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深海深蓝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深海油气生产装备国产化”开展深度合作,将为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装备实现自主可控奠定基础。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冒巍巍、院长张雁考察全球最大的离心机生产企业赛德力公司,达成了以研发驱动、场景应用推进生物医药项目转化落地的合作意向。

“正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我们企业才能在攻克深海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上,获得这么强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苏双达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永贵表示,当前,企业正加速推进深海油气混输泵和分离器项目产业化落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产品。


双轮驱动

布局产业与企业的“新赛道”

日渐常态化的“企业院校行”“专家靖江行”及科创对接活动让靖江与上海交大的校地企合作愈发紧密,科技成果与产业跨过信息盲区,破除信息不对称障碍,加快形成汇聚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

“只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才更具价值。”4月18日,靖江考察团以“科创赋能产业”为核心,在交大展开多维度拜访。座谈交流中,上海交大副校长张兆国、转化医学院副院长孙洁林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以离岸创新中心为枢纽,推动上海交大科创资源向靖江流动”的共同愿景。

产业发展对创新策源地的渴望迫切,高校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能的需求同样强烈。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排头兵”,上海交通大学在海洋装备、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材料应用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靖江作为高技术装备制造之城,正紧扣“456”产业链群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在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搬运机器人、合成生物、船舶海工、轻量化镁合金材料等领域前瞻布局。

“像我们从事的研究,产业链配套在靖江几乎都能找到,这为推动创新技术高效转化提供了丰富的验证场景。”在上海交大镁中心实验室,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介绍了轻金属材料研发的前沿成果,交流了正与我市合作推进的高强阻燃镁合金材料研发项目,项目落地后将帮助靖江企业抢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高地,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聚焦强化高质量科创项目招引、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高层次科创人才引育,本次科创对接活动成果斐然,深海油气生产装备、智能机器人研发与生产、镁合金材料研发、新能源汽车轻合金材料、合成益生菌技术开发等2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高效推进,涉及深海装备、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需求牵引带动我国海洋装备研发不断深入,推动实验室成果的加快落地和批量化应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人才、创新资源优势,助力靖江加速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打造深海深蓝产业带。”林忠钦院士表示,未来,期待与靖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加快深海油气装备、深海锚桩、船舶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长兴海洋实验室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双向赋能

攀向产创和科创的“靖未来”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再到“引进来”“留下来”,融入创新链,做强产业链,靖江的产创融合之路,步步精准扎实,展现出靖江加快推动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落地化的信心和决心。

“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校地共融、校企共创的常态化长效合作机制。春节后,上骐集团董事长印辉一周内三次赴上海交通大学,与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波促膝长谈,并委派4名技术人员驻校开展联合攻关,4月20日双方在“泰州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活动上成功签约。“企业要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是必然和必须。”靖江首家主板上市企业亚星锚链董事长陶兴表示,将紧紧依托上海交大技术团队,在深海锚桩抗拔力模型项目的基础上,推进自动化智能车间改造提升。

未来,靖江和上海交通大学还将以“未来产业联合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构建“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全周期创新生态。在长三角一体化与“456”产业链群体系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从“项目合作”迈向“生态共建”,因地制宜建设合成生物、泛半导体、深海深蓝、智能制造等专业特色产业园,以高质量产业载体引聚承接“大而强”“小而美”“新而特”等各层级项目。

“我们将以搭平台、优机制、强基建为抓手,全力接轨上海交大,聚焦‘大海新晨’‘船车装金’领域,深化产创融合,携手书写校地协同发展新篇章,加速构建‘企业+’科创矩阵。”市科技局局长赵小华说,随着校地协同创新机制的持续深化,靖江与上海交大有望在三年内进一步形成“研发有平台、转化有载体、产业有集群、人才有支撑”的创新格局,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创新策源地”与“产业承载地”协同发展的典范,为靖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深海深蓝产业带”提供强劲动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一个个时代课题,靖江正勇挑创新大梁,多措并举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不断缩短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深度激活智造“新引擎”、构建科创“强磁场”。

全媒体记者姚敏 盛义 朱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