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语大词典》,浦口,小河入江之处。浦口,原本是一个地理名词,凡大江大河之较小河流入口处,都可能被叫作浦口。南朝梁代何逊《夜梦故人》诗:“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之十二:“平沙临浦口,高柳对楼前。”唐代王昌龄《采莲曲》之一:“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这些诗句里的“浦口”,犹如其相应的对句里的“洲外”“楼前”“江头”,都是普通的地理名词。这个意义上的“浦口”,直到明清时代,作为地名暨专有名词①出现之后,仍有使用的情况。
在金陵城长江对岸,自古以来也有一个浦口,最初也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普通名词。这一带地理形势是背山面江,山名叫定山,其更古老的名字叫六合山,山上有泉,珍珠泉、卓锡泉、碧泉(墨泉)、清泉等,水量都很大,奔流不息。有文献记载,北宋直至明清时期,当地居民沿着山间水道修建过许多处水碓(用以舂米)、水磨(用以磨面)。这些泉水加上山间雨水(包括不定期爆发的山洪),自然形成多条通江河流,这就是浦口、浦子口、江浦、江浦口等地理名词产生的地理学原因。
元代高明《柔克集》里有一首诗,题为《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诗云:“越江芙蓉开若云,越中儿女红襦新。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②
明代黄暹《息庵先生文集》卷一《舟泊梨浦,走笔寄故人》诗云:“落帆江浦口,先问故人家。只在荻花外,前溪风雨多。”(节选)
清代权万《江左先生文集》卷三《送姜而直(杭)奉使湖南》诗云:“湖南烟树望中赊,送别年年此路多。坐领漕船江浦口,行催水税海天涯。”
清代傅泽洪主编的水利著作《行水金鉴》卷一百五有文曰:“隆庆五年,议因其故开新河,令江南之粮,由淮安至江浦口,历新坝口、马家壕、麻湾口、海仓口,径抵直沽天津,止一千六百里,半从河行,其海行者止由海套,不泛海洋,惟马家壕、分水岭二处开凿为难,遣科官勘报,竟以无源水、多沙碛而止。”
上述四个例子里,高明、权万“江浦口”是比较纯粹的地理名词,黄暹、傅泽洪“江浦口”已经具有地名意义,但所指地理实体都不在金陵城对岸。
浦口、江浦口这类名词,从普通名词变成专有名词,当然有一个内在的渐进的过程,然而外在的“机缘”也十分重要。首先,必须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然后逐渐进入人类的生活世界——土著居民出现、繁衍,与外界的交流不断扩展,有旅行者常路经此地,作短期逗留或长期稽留——然后是因缘际会而地势逐渐险要,从而逐渐成为交通要路,地理学意义上的浦口、江浦口,就逐渐成为地名学意义上的地名。如果官府在此设立管理机构,比如墩汛、关卡、军寨、行政机构等,它就从一般的地名而一跃成为较重要的地名,甚至成为行政区划名。这个得名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理实体——地理名词——地名——行政区划名。
作为地名,在古代文献里,浦口与浦子口常常并用,后者使用频率远高于前者;但今天的使用情况恰好相反,“浦子口”一词已经成为历史地名,不再使用了。有人说“浦口”是“浦子口”的简称,有人说“浦口”是书面语,而“浦子口”更多一些口语色彩,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网络照片:浦口鸟瞰图)
特指金陵对岸的地名“浦口(浦子口)”一词,在历史文献里出现较晚。《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姜才传》记载:德祐二年(1276)正月,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当姜才获悉被掳恭帝(赵显)将途经六合瓜州送往北方时,遂决定冒死去解救。“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元)众拥瀛国公(恭帝赵显)避去。(姜)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元将)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
这段史料里的“浦子市”,其地理实体就是浦口(浦子口)地区。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扬州府·瓜洲城》解释:“(瓜洲)昔为瓜洲村,扬子江之沙碛也。沙渐长,状如瓜字,接连扬子江口,民居其上。自唐开元以后,渐为南北襟喉之处。或谓之瓜埠洲,亦曰瓜洲步。元祐二年,元人劫少帝、太后北去,时李庭芝镇扬州,遣其将姜才夜捣瓜洲以邀帝后,元人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而还。浦子市,即江浦县之浦子口矣。”③
浦子市之“市”,是指草市,即乡村定期集市。草市起源很早,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的市集,其后主要的交易商品是水产品、盐、酒以及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唐朝中期以后,农村商业发展,草市更盛。到唐末五代以后,战乱频繁,江淮富户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难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渐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④
有人认为“浦子市”得名于元代,据现有史料看,也许宋代已有“市”,到了元朝统治时期,旧有的行政机构已被摧毁,仅剩下“浦子市”而已。
浦口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为宣化镇,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卷一《封域志·沿革》:“晋永嘉元年(307),琅琊践帝祚,置宣化镇,与乌江县相接。”⑤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永嘉元年)秋七月,己酉朔,……己未,以琅邪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业。”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一《县纪》载,西晋末永嘉元年(307),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佑、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紘于宣化镇渡江,史称“五马渡江”,时有童谣曰:“五马渡江,一马化为龙。”乃琅琊王司马睿将践帝祚之兆。考司马睿之所以于此建宣化镇,乃因为司马睿等“五司马”于此地渡江进入金陵,深知这里地势险要,对于保护隔江的建康城具有重要的作用。镇,镇守之意,司马睿建“镇”,首要用意是军事和治安,其次才是民政管理、征税等等。
隋初一度改宣化镇名六合镇。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扬州·六合县》:“六合山:……隋开皇三年(583)于此置六合镇;九年(589),晋王(杨广)平陈,于此临江观渡兵马。”黄邦政《嘉靖六合县志》记作六合镇建于桃叶山,并引南宋《嘉定六合县志》为证。桃叶山,今名宝塔山。隋唐宋时期此地山峦绵亘,宝塔山应属于六合山的一部分。
北宋仍称宣化镇。北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五·真州》:六合县有“宣化、长芦二镇”。⑥
或许在宋代,宣化镇就因远离六合县治而显得荒僻,待到元兵铁蹄所至,街市灰烬,生灵涂炭,元人只知有浦子市而不知有宣化镇,因此元代人脱脱作《姜才传》,记述南宋末年姜才事迹,只说“浦子市”,不说“宣化镇”。
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地设置六合县浦子口巡检司,四年(1371)明太祖命指挥丁德筑浦口城,设应天卫于其中,后增设龙虎、武德、和阳、横海等四卫;九年(1376)割滁州、和州部分土地(计五个乡),并六合县浦子口所在地孝义乡而创设江浦县,直属南京应天府辖制,县治就设于浦子口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迁县治于旷口山(凤凰山)南,浦口巡检司仍予保留⑦,后裁革。
至《雍正江浦县志》始见“浦口镇”一名,大概“浦口镇”建置于清朝康、乾之间。⑧
《万历江浦县志》转引刘昌诗《嘉定六合志》,谓“宣化镇与乌江县相接云”。这条“接缝”大体在今老山中段,山南大约以今定向河为界(定向河在石佛寺附近,东西向,由珍珠泉流入长江),山北大体以今宁滁公路永宁—西葛段为界。隋唐宋元时期,宣化镇(清代浦口镇)就处于扬州(真州)六合县西南一隅,与和州乌江县东北接壤。
(网友小军鼓拍摄:浦口火车站)
因区位优势(水路码头,大量驻军,与南京城一衣带水),浦口(浦子口)自明朝起逐渐成为人烟阜盛、商业发达的地方。詹其桂《民国江浦县新志稿》记述明清时期该地商业发达情况,谓“在未有铁路以前,浦口商务驰名遐迩,如布匹,如粮食,如南货,每年销数以数百万计,直鲁皖豫四省商人争趋于此”。宣统三年(1911)津浦铁路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浦口镇的社会发展,传统商业模式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但经济体量达到空前的水平,加上晚清朝廷自上而下施行改良运动,浦口(浦子口)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疾速向近现代化迈进。
清末江浦县民政管理实行“乡保制”时,全县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乡,浦口属于东乡,下辖十一保,后并为八保,曰:浦东,浦西,鼓楼,花旗营,花旗营、塔塘营、丁家脑、高丽店、北城圩。光绪三十四年(1908)诏令各省创设咨议局,各州县划分自治区域,调查选民,为实行民选政府做准备,乃就原有五乡划为三市两乡,其中东乡改称浦口市。民国元年(1912)七月,鉴于铁路、商埠次第成立,皆在浦口一隅,民刑案件屡见迭出,县公署(县政府)距此二十里之遥,颇感不便,遂由县公署组织分署,即江浦县知事署浦口办公处,租用民房办公,民国八年(1919)裁撤。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奉令原有市乡改称区,其中浦口市改称浦镇区。⑨民国十八年(1929),浦镇区划出江浦县,改属南京市第八区(下关区)。1949年,“三浦战役”结束后,合并东门镇、西门镇(原属江浦县)成立两浦区人民政府,1950年两浦区并入南京市第八区,旋又改为南京市第七区,1955年8月改名南京市浦口区。2002年4月,浦口区与江浦县合并成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至今。
至此,浦口完成了从古代集市到现代城市行政区的进化历程。
(此文已获发表于《南京史志》2025年第一期,鸣谢!)
2024年11月7日
注:
①专有名词(Proper Noun),是名词的一种,表示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人或物(人名、地名、国家名、景观名),与普通名词相对。
②选自清代顾嗣立编纂《元诗选》第三集卷十一·高明《柔克集》。高明,字则诚,永嘉平阳人,至正五年张士坚榜中第,长才硕学,为时名流。明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疾辞还,卒于家。所著有《柔克斋集》。
③引文为节引,原文见贺次君点校本、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扬州府·瓜洲城》,第1116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④语见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樊川文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第196页。
⑤南京出版社《金陵全书·雍正江浦县志》,第393页。底本“践宋祚”,费解,当为“践帝祚”之误。
⑥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五,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元丰九域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第二册第218页。
⑦按《明史·地理志》:“洪武元年设六合县浦子口巡检司,洪武九年六月改为江浦县,二十五年(按实为二十四年)七月移县于新开路口,仍置巡检司于旧治,后裁。”
⑧上文有关旧浦口地区行政建置沿革史,参见笔者另文《地名宣化考》。
⑨上文录自詹其桂《民国江浦县续志》卷一、三有关章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