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初,一条名为《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的短视频爆红网络。视频主角梳着油头,扑着浓厚的白面妆,用略带紧张的语调介绍自己。尽管众多网友表示“油腻”“伤眼”,但徐勤根仍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求偶视频走红后,该主角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一张怪异照片——双脚迈开一步距离,双膝微曲,胯部挺起,左手持手机对镜自拍。此照一出,便在网络中引发模仿热潮。“人类高质量男性”从一开始的被围观、被调侃,转变为一种能模仿、能参与的戏谑狂欢。

  当前,短视频领域“审丑”乱象横生。从早期的芙蓉姐姐、凤姐,到当红的郭老师、giao哥、药水哥、人类高质量男性等,都是以消极的“丑、怪、俗”表演来吸引眼球,以低级趣味来迎合受众。短视频“审丑”乱象如何破?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现象与内容:聚焦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表里

  “审丑”本应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存在,丑的美学意义正是在于唤起主体情感对丑的否定,从而更好地理解美的内涵和欣赏美的存在,进而积极地发现美,坚定对美的追求。但当“审丑”现象进入互联网,各式各样的丑相飞速传播,被广大网民观看、转发并进行模仿创作,形成了网络特有的“审丑流量”“审丑经济”。“审丑”短视频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既有揭示社会问题、警示社会大众的积极作用,也有异化文化生态、误导社会风气等消极影响。

  从内容生产现状来看,审丑短视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以丑扬美,以身示范。在“审丑”短视频中,部分作品直面社会突出问题和人性中的虚假、伪善,企图以强烈的现实性、审丑性帮助人们正视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如由三位农村老叔组成的短视频团体“三根葱”。镜头里的他们穿着相同的黑灰色工装外套,脸上抹满了煤粉,口中操着关中最朴素的方言。视频内容大致为:一人眉头紧锁,怨天尤人;一人声嘶力竭,怒其不争;一人娓娓道来,升华主题。乍看来,并没有呈现什么美感和技巧,但他们敢于丑化自身以揭示社会乱象,如其作品《什么是男人》直击当下“娘炮”“阴柔之风”等不良文化。此类作品恰如东晋葛洪所言,“得精神于陋形之里。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其二,美丑不辨,是非不分。“审丑”问题,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体现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精神修养等方面的失真与偏离。短视频中的“美丑不辨”是创作主体通过非和谐的内容产出对艺术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非理性情感及错误性价值观的渗透和转移。近期,“佛媛”频上热搜,网红们将 “佛系风”和“纯欲风”扭和在一起,组成了一种以“悟道静心”为核心的名媛新风格,庄严肃穆的佛堂、寺庙,俨然成为新的网红低俗打卡地。从“拼单名媛”到“校媛”“雪媛”以及“佛媛”,她们以更为“新奇”“高级”“软色情”的方式占领大众视线,实则释放的是一种扭曲的物质至上的人生价值观。靓丽外表下暗藏腐臭的心却仍不自知,此类内容实为美丑不辨,是非不分。

  其三,以丑为美,审丑异化。在虚拟网络中,“审丑”逐渐背离了传统美学范畴,大量内容生产以丑为美,衍生出了“审丑”的异化,其具体表征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相异化;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相异化。其根本在于文化观与价值观的异化。如网红“迷人的郭老师”,最初以“美妆博主”的身份试水网络平台,在偶然的“扮丑”赢得关注成功“套现”后,便走向了反套路化表演的异化之路——在镜头前肆无忌惮地放屁、闻脚臭、大声尖叫、创造“郭言郭语”……在受到网友言论攻击时,她说“本来就是挣这份钱的,别人骂我两句都是可以接受的。”可见,“郭老师”对自己的生产内容有着清醒的认知,但仍以无营养的文化输出和无意义的社会价值表达企图打造短视频爆款,坚持着“以丑为美”的创作逻辑,最终深陷在审丑异化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

  二

  成因与危害:剖析短视频审丑现象的长短

  在诸多因素簇拥下,“审丑”现象“蓬勃发展”。卖丑主播何以频频走红?受众自主意识的审美取向为何偏离正轨?

  第一,平台逐利:丑态面具下的流量为王。金钱至上、利益为先的社会心理加剧了平台逐利、恶性竞争的发展趋势。各大短视频平台为吸引受众注意力、获得流量效益而大开闸口,姑息纵容,导致各类短视频倾泻而下,泥沙俱下,恶化了平台文化的生态环境。“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爆红绝不止步于个人,网络平台为其开放专场直播,推波助澜,大肆宣传,导致一众一线明星争相模仿,大小网红蹭取热度,普通受众相继跟风。“人类高质量男性”呈病毒式恣意传播,形成一种传播仪式景观。“高质量”的定义也在众声喧哗中不断地被解构与重构,带来的结果便是“审丑”在网络平台不断泛滥,其创造的流量红利才是丑态面具下的真正聚焦点。

  第二,网红卖丑:眼球经济下的人设打造。传媒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人们为了获得关注,赢得注意力财富,生活会越来越公开,廉耻心越来越小。近年来,众多“网红”卖丑成名,获取高额收入,正是对这种传媒经济模式的现实映照。归根到底,所谓“人类高质量男性求偶”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红人设营销。该主角用尽浑身解数赚足关注度,将“高质量男性”的人设立稳后,便挥起镰刀疯狂“割韭菜”——在某直播平台,引发400万人围观;接到大品牌的商业代言;开通天价付费粉丝群审丑主播以展现丑态的方式麻痹大众谋取私利,背离了中国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终将沦为牟利的附庸、人设的傀儡。

  第三,受众麻木:娱乐至死下的审美偏离。观看“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用户大多出自猎奇心理,而娱乐至死的态势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审美观消解。受众在短视频“审丑”热潮中逐渐丧失理性审视者的角色定位,在消遣娱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模糊了美丑边界,感官享乐的条件反射代替了对“丑”的理性批评和反思,进而导致审美偏离。虽然在受众中也不乏批评和谩骂的声音,但在“唯流量论英雄”的当下,“审丑”反对者携手拥护者及沉默者一起,化作培植“英雄”的土壤,使得所谓“高质量”人设在网络中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甚至有网友将其视为“对女性的尊重和维护”及“真诚”的文化符号。受众的麻木跟风只会导致更多“丑角”逐利起舞,以更加猎奇的方式撩拨受众心弦,甚至让“审丑”内卷,群起效尤。

  第四,监管失位:不良价值倾向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创作的监管能力缺乏全面性、针对性的提升,少数主播以打“擦边球”方式,制作、发布不实、恶俗,甚至违法信息,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当下,短视频成为映照甚至引导生活景观的一面镜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短视频“审丑”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从镜像空间中挣扎而出,牢牢寄生在现实社会的血肉之中。

  其一,青年群体:从“诗三百”到“奥利给”。当短视频“审丑”浪潮铺天盖地来袭之时,极易冲垮、扭曲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甚至盲目跟风。当“奥利给”“一给我里giao”等“审丑”口号挤兑了“诗三百”“仁义礼智信”等最基础、最恒常的传统文化基因,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追捧时,民族的拔节生长也将陷入长期停滞乃至衰竭的境地。

  其二,社会大众:从“价值共识”到“逐利起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每个公民提供了共同价值遵循,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核心齿轮。而在“审丑”异化现象下,传播平台、创作者等为了营收不择手段,欲望像无底洞在网络空间中铺展、散播、传染,赚钱变成了“审丑”主播人生的第一需要和成功的唯一标志,主流价值观逐渐在物质至上和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消融。精神世界的混乱,价值取向的偏离,主体信仰的缺失必然会撼动主流价值观的地位,也会对公民健康人格的培育、社会安定有序的构建、国家文明富强的实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三,国家发展:从“软实力”到“软精神”。短视频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但在“审丑”文化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位于低俗文化,国学经典以恶搞、曲解的方式呈现;集体主义让位于个人主义、拜物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信仰与理性让位于“审丑”狂欢下的精神迷茫……“以丑为美”的短视频,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中的有害因素,势必将腐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动摇文化自信的根基。

  

  祛魅与纠偏:消解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路径

  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把关人”和“引路人”。扫除“审丑”顽瘴痼疾,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式的行动原则。一是放大主流声音,加强示范引领。以主流声音宣传、“捧红”一大批有德艺之心的短视频创造者,形成良性奖励长效机制。主流媒体及各类宣传部门应提高优质短视频的产能,使“镜头”落地,让内容落地,牢牢占领短视频阵地最前沿。二是建立监测平台,严格内容把关。政府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及平台运营商,建立官方短视频大数据检测平台,提供实时的数据报警和数据支撑。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制度机制。尽管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网络及短视频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但目前来看,仍缺少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长期性的法律法规。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明确对短视频违法违规行为的界定、审核和惩处,引领和保障短视频产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要多元治理,打造监管矩阵齐发力。一是短视频平台要恪守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文化责任、道德责任以及公益责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审丑”内容进行规制,还需对隐性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及倾向进行防范。二是UGC与PGC要跨越动机鸿沟,回归内容为王。短视频领域“爆红”的风口已渐吹渐弱,凭借“审丑”猎人眼球的终将被受众唾弃。如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作品以田园生活与传统文化为主,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砌炉灶、盖凉亭……每个镜头都那样细致与亲切。慢下来、沉下去、做扎实、产精品是李子柒的走红之路,同时为广大短视频创作者及创作团队提供了优良的发展范式。三是短视频受众要提升媒介素养,加深信息掌控力。受众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正确地接受信息、解读信息;要保持批判意识,提升审美能力,这样才能精确地传达信息、制造信息;要增强维权意识,参与监督媒介,这样才能促使媒体不断改进和完善;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加深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力,这样才不会被丑态现象牵着鼻子走。

  最后,要教育助力,建构“短视频+美育”模式。一是艺术理论融入,打造审美第二课堂。在短视频中,传播艺术文化理论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一环。短视频领域要增加艺术家及专业艺术推广者的入驻,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打造审美第二课堂,加强艺术文化理论的传授与推广。二是提升美育质量,建立网络评价体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已有的、成熟的美育评价体系与短视频领域的特点相结合,调整或细化“短视频+美育”评价指标,从而建立适用于短视频领域的网络审美评价体系。也可以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平台,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三是增加美育实践,形成个人审美经验。如2020年10月抖音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DOU艺计划-美在剑川”活动,艺术家们与当地孩子在家乡田野创作了51幅画作,引导孩子与受众在互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乐趣。此类美育实践活动可使受众主动进行审美实践,深化审美素养,以形成健康理性的审美思维及审美批判能力。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原标题 | 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迷思与祛魅

  作者 |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董小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