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前任或往届“擦屁股”,算不算“政绩”? 既要倡导还债“填窟窿”,更要鼓励大力抓发展,家底厚实了,还债“填窟窿”才有底气。还债“填窟窿”也是政绩,这既是信号,更是导向。对于债务窟窿,回避不是办法,躲避没有出路,摸清底数、拿出底牌,以负责任敢担当的勇气和作风去面对它,想办法、动脑筋,就能有所为、见成效。 前沿观察 2021年12月01日
大清不肯融入世界,到底怕的是什么? 慈禧曾对清室的铁帽子王们说:你们当我守旧、落后,我还不知道欧洲、美国这些洋人还有小日本子的方略能让国家强大?你们没有想一想,他们强大了,限制王权,等于咱们拱手相送祖宗的基业,咱们也都成了花瓶摆设;咱们老祖宗进关时没少杀人,这些年你们哪个手上又没有血债?搞洋人的那一套,变天以后还能有你们的好果子吃? 洞鉴古今 2021年12月01日
邓小平生前10点警告,切中了今天中国年轻人负面情绪的根源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0年就说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30日
肖志夫:美国的“唱衰文化” 有学者认为,美国被低估并不是一种偶然,主要因为美国的“唱衰文化”。很多人忽略了一点,美国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喜欢唱衰自己的国家,从建立国家开始,美国舆论就开始唱衰自己的国家。美国的“唱衰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29日
贺雪峰:乡村振兴是让穷人进城 富人下乡吗?农村究竟要留下什么样的人? 乡村振兴究竟为谁而兴?贺雪峰教授之问也是笔者长久的疑问,如前段时间农业部发文,“指导地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退出承包地农户的主体资格,稳步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不禁疑问,退出后的土地给谁种?农村究竟要留下什么样的人? 新城乡 2021年11月25日
慈禧下令打死记者之后 尽管沈荩不是死于因言获罪,但当时的革命宣传者们,却按照自己的需求,把沈荩和《中俄密约》联结起来,树立了一个言论自由的英雄。而在《苏报》案中,西方诸国为了维护“治外法权”,也把这个案件当成借口,让沈荩案成为中国近代言论大案。 文化纵横 2021年11月24日
权倾朝野、斗争复杂?明朝官场究竟什么样 明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登内阁”的规矩。意思是,只有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十分出色,亦或是被皇帝选中的进士们,才有资格在翰林中任职。在元朝之后重构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儒学士人扮演着较前代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构成文官集团的主要来源,而且成为民间社会的价值引导者。士人在明朝社会政治中的这种结构性位置,使他们得以深度参与国家治理。基于此,明朝士人的从政精神不仅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更关系到时代的治乱。那么,明朝官场究竟什么样?士人与朝堂政治又有怎样的关系?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23日
马国川:日本为何能疯狂地自我毁灭,又迅猛地绝地重生? 与中国一样,日本这个东亚岛国自从打开国门之后,也进入了惊涛骇浪的现代化大转型。这一路百折千回,走得好辛苦,既有过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荣光,也有过沦为被占领国的至暗时刻。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才顺利穿过“历史的三峡”的呢? 寰宇视野 2021年11月22日
商鞅虽死,其强国之术却流传至今 商鞅之术在中国有那般顽强的生命力,真是令人窒息。然而商鞅虽恶,却不过是迎合帝王。后代帝王并无商鞅,却用其术,这不是商鞅一个人的败坏,而是延续几千年的整体堕落。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历代治国者并不愚蠢,他们不断汲取前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但吊诡的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充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却仍然难以逃脱历史的惩罚?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9日
叫停无偿外援:邓小平之怒与国家之福 正是小平同志这种捂紧钱袋不乱撒钱,把中国的钱用在中国人民身上,用在中国经济发展上的务实精神,再加上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从而让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洞鉴古今 202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