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严智勇 特约记者徐心怡
火红八月,生祠镇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各类高质量农业项目加快推进;利珠村现代农业基地内,各色各样的特色农产品陆续丰收;东进数字乡村建设进展顺利,现已实现村域千兆宽带、应急广播、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今年以来,生祠镇抢抓乡村振兴大好机遇,以奋力拼搏状态推进“精致古镇最美生祠”建设。
在新闻发布会上,生祠镇党委书记施泉国表示,今年上半年,全镇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开票销售实现22.32亿元,同比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位居全市镇街板块前列。接下来,生祠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要求,全力聚焦产业层级提升、乡村振兴推进、镇村形象塑造、民生福祉增进等主题,打出组合拳、明确任务表,全面推进镇村高质量发展。
点燃工业经济“主引擎”,构建现代发展新格局,围绕产业项目蓄势赋能,生祠镇将做好特色产业培优引强、创新转型提质增效、服务保障强基固本三大为企服务,抓牢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增长提速、结构提优,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鼓励产品研发,实现技术迭代升级,推动镇域工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乡村振兴是生祠镇高质量发展主线。锁定“百亿粮食、十亿香沙芋”产业集群目标,生祠镇将大力推进稻麦无人农场、香沙芋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农产品电商运营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围绕“优质稻麦、特色香沙芋”两大拳头产业,加快粮食规模化经营,依托唯甜央厨等冷库资源,建设中央厨房、区域生鲜集配中心,加强与生鲜电商、直播平台沟通协作,让农产品优产优卖、叫好叫座;持续放大农业接“二”连“三”优势,发挥“荷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节庆效应,促进人气导入和消费驱动,实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同步提升,努力打造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祠样板”。
访谈摘录
记者: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质量层次。请谈谈接下来生祠镇在推进产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思路举措?
施泉国:我们将积极发扬“四敢”精神,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想敢为,让全镇产业经济发展跑出好势头、干出新业绩、拼出新辉煌。
一是增加产业“含金量”。深刻领会“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要求,巩固泵阀、汽配等传统产业主导地位,打造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拟建的仕航精密、瑞农食品、靖和智能机械等项目,做好保障工作,确保尽早开工。对在建的唯甜食品、齐硕科技、安信环保等亿元项目,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年底前正式投产。
二是增添产业“含新量”。深刻领会“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的重大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全年组织1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44项发明专利。鼓励恒德力机械、飞鹿重工等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推动产学研成果“落地生根”。紧盯山鑫重工、久亿矿山等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帮助引进高端智能装备,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引入新能源产业,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化改造,协助永盛光电、信达光伏等企业拓展市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劝退高能耗项目,全年降低工业单耗10%以上,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记者:围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这两项重大任务,生祠镇将如何推进?
施泉国:我们将释放园区的带头效应,立足乡村特色优势,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增添动能。
一是夯实基础“本色”。围绕“优质稻麦、特色香沙芋”主导产业,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土地连片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规划建设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实现土地管理标准化、种植模式标准化、产品储运标准化,不断厚植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提升发展“成色”。以精深加工为导向,引入精制低温米生产线、粮食电商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邀请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同时,加快现代生产要素集聚,在产业结构优化、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实现突破,在业态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融合,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
三是增添创新“亮色”。牢牢把握“特色农业基地、创业创新高地、休闲旅游胜地”发展定位,放大宝源牧场、枫茂科技等100余个现代农业项目的示范效应,发挥省农业科学院靖江香沙芋产业研究院、扬州大学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基地、靖江市农村干部学校等平台作用,建好“芋博园”“粮食社会化服务中心”等11个重点工程,推进“生祠堂”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发展,实现农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