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姬周王朝的宗周、成周暨春秋战国问题

  关于姬周王朝,我国史学界传统认为有西周、东周两段,并且东周又由春秋和战国两部分组成。

  这种史学观存在着重大误区和误导,还是让我们回到历史原点去领略一下历史的真相。

  (一)“宗周”丰镐与“成周”洛邑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姬昌在“伐崇侯虎”即讨伐崇国的诸侯名叫“虎”的以后,“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是说周文王在取得征伐“崇国”胜利后,就将周国都城扩大,从岐山脚下的“周原”扩大到河对岸的“丰”这个地方,所以后世称“丰京”,位于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

  “徙都丰”的第二年,周文王去世,他的大儿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在打败商纣王、建立周王朝后,“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为什么武王会出现彻夜难眠现象?

  《史记》“正义”的解答是:“周,镐京也。武王伐纣,还至镐京,忧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

  自古公亶父至武王姬发,姬周完成了由“周族”而“周国”而“周朝”的历史进程。武文灭商建周的登基仪式,不是在周原完成,而是在商纣王的皇宫即“商纣宫”完成的。

  但是,武王并没有继续以商朝都城朝歌为自己建立周朝的都城,而是又回到了作为诸侯国时的周国大本营镐京(位于沣河以东),以此作为周朝的都城。

  丰京、镐京,隔河而建,但镐京建成时间是在武王登基前还是在登基后,不太清楚。我们从唐代人《史记》“正义”来看,应该是在文王去世后,武王姬发就开始营建镐京了,这样更便于向东出兵,与东部的商纣王开战。

  周王朝定都丰、镐二京,两京都在使用,后来的周成王在周公还政后,就是在丰京向召公、周公两位皇叔布置营建洛邑任务的,所以史学界认定:“丰镐两京”为周王朝初建国时的国都,那里是周王朝的大本营、发祥地,所以称之为“宗周”。

  《诗经•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句,朱熹《诗集传》注曰:“宗周”,镐京也。实即指丰镐二京。而褒姒灭宗周,那已是到了周幽王时代。

  由于宗周地处西部,不利于对中部及东方殷商遗民的统治管理,不利于王朝的稳定和江山永固,所以,当武王夜不能寐时,弟弟周公姬旦过来与他交谈了。

  当晚兄弟俩讨论了许多国之大者,其中,武王就向周公谈到了要“营周于洛邑”的计划打算,即未来要在“洛邑”即今天的洛阳一带建立周王朝的副政治中心,便于周天子的统一管理。

  武王与周公一道憧憬着未来:他们要建立一个天下太平的世界:“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墟,偃干戈,振兵释旅”。人们从此不用再动干戈打仗了,“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惜周武王当了两年(一说六年)周天子就去世了。年少的周成王姬诵继位,政权由周公姬旦来“摄政”。

  周王朝开局不是很顺,幸亏有周公在摄政稳舵。

  束有春2025年11月14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