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明》诗篇主要歌颂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而文王是王季即“季历”的儿子。《大明》一诗的开头,将他们三代人接续努力、奋发有为、不断发展周族周国的事迹进行了描写。
但诗的重点是在强调周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直至被殷商王朝“以受(授)方国”,成为“西伯”,位列五爵。武王姬发出生后,使文王“伐大商”、推翻商纣王残暴统治的使命终于有人去实现完成了。
“武王伐纣”,是指周武王接过父亲权杖9年后,发动推翻商纣王的战争,战争的地点就在商王朝的都城朝歌郊外,史称“牧野之战”。
当时,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即“尚父”“太公望”“姜太公”为军师,以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为辅佐,又以召公、毕公为左右臂。关键时刻,“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周公、召公、毕公成为武王的得力干将,分挑重担,而被尊为“尚父”的姜太公曾在渭水之滨垂钓,感谢周文王姬昌的知遇之恩,现在又是竭尽全力来帮助姬昌的儿子姬发来完成灭商使命。
“牧野之战”前,武王伐纣曾经有过一次“演练”,当时在今河南境内的“孟津”这个重要渡口,有八百多个诸侯国前来会盟响应,听从武王号令,共同参战。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从此,众多诸侯都愿意听从周武王的指挥。虽然那次没有真正动武,但武王看到了民心向背和胜利的希望,对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王朝已经有了充分把握。武王及诸侯国在当时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商纣王能够知过改过,不再推行残暴统治。
但过了二年,武王探知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将忠言进谏的良臣比干、箕子或杀或囚,纣王身边的太师、少师也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了,老百姓们更是道路以目,噤若寒蝉。
武王姬发与姜太公商量,认为时机已到,不信龟卜卦象,用人的智慧进行判断,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
双方交战中,虽然“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商纣王调集都城中的士兵,再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但商纣王的军队“皆无战之心”,都盼望周武王的军队进入都城,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根本不愿为商纣王卖命,他们把武王看作救星来了,掉转矛头,与周武王领导的诸侯军队一道杀入朝歌。从而出现商王朝的军队“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的“前徒倒戈”场面。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最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诗经》描写当时的战争场面是:“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天下从此“清明”。
“汤武革命”是指商汤用武力推翻夏王朝,武王用武力推翻商王朝,尧舜开创的“禅让”制已经终结。而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这一“革命”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前十一世的1046年。
束有春2025年11月13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