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绵》诗中的古公亶父再次带领族人迁徙。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是《绵》诗的开头,既表达了对周族人丁兴旺的祝福,又把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的事情引了出来。

  古公亶父带着家眷亲信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过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发现这里有一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周原”。他们通过龟甲占卜,得出吉兆,这里是非常理想的栖身繁衍之所。

  诗中写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这首诗应该是回答了周王朝的得名是缘于“周原”,现今陕西岐山脚下的周原又称“岐周”,就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原来在豳地生活的老百姓听说周原是块风水宝地后,“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大家都纷纷跑到古公亶父身边,愿意在他的领导下生产生活。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在周原营建屋宇,规划蓝图,重建家园。《绵》诗中不仅有火热施工场面描写,而且还告诉我们,当时建筑墙体是通过“版筑”夯土而成,是“缩版以载”,并且至少夯筑有“百堵”墙。

  建筑的内容除了有供人们居住的居室,还有用作祭祀的宗庙:“作庙翼翼”“乃立冢土”。

  城郭营建规模也很大,已经形成闭环,安全性得到加强。在城郭主入口处,建有高大的“皋门”。

  为了去除不文明习俗,古公亶父作为大酋长,与妻子“姜女”住的地方有单独开设的门叫“应门”。

  同时,“五官有司”皆有办公场所。根据《史记》“集解”引《礼记》,“五官”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由此可见,周部族作为殷商王朝的方国,其诸侯国国家形态已经在周原形成了,由“周原”而“周国”,最后发展为“周朝”。

  《绵》诗中有“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一句,如何理解?虞、芮是指靠近姬周国的两个诸侯方国。这里隐含了一个发生在周文王姬昌时期的典故,《绵》诗作了历史性的自然过渡。

  《史记•周本纪》有“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句。

  由于到了古公亶父的后代、周文王姬昌时,姬昌在暗中行善积德,深得诸侯国拥戴,诸侯国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也会到姬昌的周国来评理。

  当时,虞国和芮国发生边界土地纠纷,双方争执不下,“有狱不能决”,就来到周国。当他们进入周国境内,发现这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人们是“男女异路,斑白者不提挈”,尊敬老人,爱护妇女,社会风气好得没话说。

  当他们进入周国议事厅后,发现这里等级礼让已经成为习惯:“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两国国君十分受教育,他们自觉惭愧,相互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又说:“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境”。双方也不去找姬昌评理了,回去后,互相让出其所争之田,以之为“闲田”(一作“闲原”),即空白地带。

  今日之国与国边界线留有空白地带,最早发明权,应该在我国,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由于周文王仁爱大度,美名远播,其他“旁国”听说后,都认为姬昌是将来的“受命之君”,所以“多归之”。

  据朱熹《诗集传》:“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有四十多个诸侯方国自觉归并到周国,认准周文王为他们的统一国主。

  关于周文王姬昌的业绩,我们还可以通过《皇矣》诗篇来认识。

  (四)《皇矣》篇反映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的第三个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三代人在建立周王朝中的作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伯、仲雍、季历。由于老三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就聪颖睿智,“有圣瑞”,所以,古公亶父打算将在岐周建立的家业和权位传给三儿子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孙子姬昌。

  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记载,周文王是长得“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洛书•灵准听》云:“苍帝姬昌,日角鸟鼻,高长八尺二寸,圣智慈理也。”由此可见,姬昌是个非常人物。

  这里出现了“大伯”与老二仲雍为了让贤“避王季”而“奔荆蛮”事件。《皇矣》诗篇有:“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

  这里的“大伯”之“大”,念“泰”音,所以后世甚至直接写成“太伯”了。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司马迁当年是否将“大伯”写成“太伯”,不得而知,但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都刻印成了“太伯”。再就是,由于当年大伯和仲雍“二人亡如荆蛮”,来到了今天无锡苏州一带,“文身断发”,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最后建立了“勾吴国”,所以后人就直接写成“太伯奔吴”了。

  历史事实是,他们兄弟二人向南方荆蛮之地逃亡时,华夏版图上还没有出现“吴”这个地名。如果回到历史原点,那应是“大伯虞仲亡奔荆蛮”。

  《皇矣》把位于西部岐山周原建立的周国之所以能够取代位于中原的夏、商“二国”,归因于夏商“其政不获”“失道”造成,归因于“皇矣上帝”对西土岐周、尤其是季历为国君时能“其德克明”的眷顾,归因于周文王姬昌“怀明德”、团结“兄弟”诸侯国、征伐崇侯虎等“仇方”的结果,最终出现了“四方以无拂”的太平景象。

  周文王父亲季历能够继承古公亶父的优良传统,“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使诸侯国开始归顺周国。到了周文王时,地处西部的周国日益强大,政治权力中心在中原地带的商王朝商纣王,任命姬昌为“西伯”,比一般诸侯国地位要高得多。

  周文王能够“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即季历)之法,笃仁、敬老、慈少”。同时他能够礼贤下士,诚心招揽人才,《史记》称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后来也能够做到“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完全是继承了文王延揽人才、尊重人才的优良品德。

  另外,在《文王》一诗中,也有对“西伯”姬昌功德的赞颂。周王朝是在周文王去世后,由周武文姬发建立,但“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民心向背问题,早在文王姬昌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文王》这首诗,朱熹认为是周公姬旦追述周文王的品德,向年轻的周成王讲述姬周之所以能够代替殷商的原因,以告诫成王,希望他要不断进取。

  诗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束有春2025年11月12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