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在书中、在梦里、在路上……1000多年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为东方文明描绘了一个香格里拉;100年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为西方文明描绘了一个香格里拉。在我的心中,雪山、草甸、森林、湖泊还有庄严的喇嘛寺,哪里充满了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哪里就有我们心中圣洁的香格里拉……”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下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有汉、藏、傈僳、纳西、白、彝等26个民族聚居。
《香格里拉赋》里这样描写香格里拉:“三江腹地,彩云之巅,茶马古道之重镇,藏东高地之要津。南接丽江,横断山系之东缘;北去藏川,神川故郡之榻枕。称名九州之西,地理雄奇,族属各安其类,千载可鉴。虹霁霞蔚,春冬秋夏取其二,雨雾云风,江河湖岭一画中。”

迪庆州德钦县西边约2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即是梅里雪山,又被称为“太子十三峰”。海拔6740米的主峰,是云南第一高峰,至今仍是人类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
梅里雪山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当地藏族群众赋予它神性,又与它世世代代保持着血肉联系。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

素心从简,亦是清欢。
95后女孩边玛永宗自幼生活在梅里雪山,她的家乡深藏在大山的崖顶之上。
从小在藏族村寨里长大,周围的藏族乡亲大部分没有上过学。因教育缺失和交通不便,大家被困在大山里:年轻人不愿意进来,老一辈人出不去……在这样的“死循环”里,一代代人生老病死,倔强地与雪山为伴。
“虽然年轻人不愿意进来,但只要迈出大山的年轻一代,却再来不肯回来。这样下去,老一辈人终将慢慢老去,我的村寨将会变成空心村寨。那么,最后的烟火气,都会慢慢融化在雪山的雾气中……”
边玛永宗是从雪山里走出去的姑娘,她不愿意看到家乡以后的“衰败”,也不愿意看到目前藏族乡亲们的生活艰难。
“我有我的海,不想搭你的船”。
于是,在她23岁、同学们都忙着选择去考编或外出闯荡时,她却毅然回到闭塞的家乡,用一部手机开启了创业之路。

回到家乡后,边玛永宗开始整合资源——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站在庭院里,就可以看白马雪山的日照金山,背后就是梅里雪山;俯瞰澜沧江边的八道拐弯,还可以近距离接触神女峰的冰川……
藏族村寨的牛羊都是散养在山里,每当父亲去山里看牛羊时,她都是像小时候那样跟在父亲身后。但小时候只是跟着父亲去山上玩耍,但现在她却是规划旅游和徒步路线,拍摄记录家乡的美景;回来剪辑整理后,上传到互联网平台上。
最初做这件事,边玛永宗没有经验,单个视频的点赞量也就十几万……随着牛刀小试的铩羽,家里的压力也纷至沓来,催着她去考编。
藏族乡亲们也替她可惜,说:“你怎么可以留在家里呢,那大学不是白读了。”“一个女孩子做徒步(旅游),长住山里,咋可能坚持下去,谁又会来这深山老林里玩呢……”

这些来自家庭和乡亲们的议论,像梅里雪山冬日的浓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她感觉每天叹的气,比说的话都多。
压力山大的感觉,让她想起了当年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也因此想到了伙伴们平时的玩笑话:“别整天东想西想的,当年有个猴子,就因为偷了一个桃子,被压在山下500年。”
“我可不想做被压在山下的孙猴子,我是藏族姑娘边玛永宗,我要走出一条独特的旅游路子。即便我是一只猴子,但也是在雪山长大的猴子。”
有些人来,不是为了陪你,而是来打破你执念的壳。

于是,她不再执着于自己拍视频爆红,而要去借助更多有流量的人(博主),借助他们的力量宣传家乡。她带着创业故事和家乡风景美照,给上百位博主私信留言。结果,私信没人读、也没人回;好不容易“蹭进”人家群里,还被毫不客气地踢出来。没办法,她只好继续“遍地撒网,就地拿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个博主回复她的信息,说愿意来看看。
逆境不是绝境,而是最好的磨刀石。
为了呈现更好的拍摄效果,大冬天的,她带着博主去户外露营;凌晨5点起床,爬山去拍日照金山。好在视频出来后,吸引了不少户外爱好者。

雪山顶上一滴水,灵光闪耀;千滴万滴汇聚起,汇成大河。
游客的流量逐渐有了好转,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游客和藏族乡亲们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乡亲们大多不会说汉语,她只好反复进山,当向导,当翻译……好在,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加,附近村寨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陆续回到家乡当向导、做翻译,发展藏区旅游。
不要仰望比人,自己亦是风景。
客人来了,为了让大家有更舒适的体验感,边玛永宗贷款买材料,乡亲们出力,一起搭建了观景平台,还把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和餐厅。
从边玛永宗身上,藏族乡亲们看到了希望,见面就说:“边玛,能不能改变这个寨子的现状,就靠你了!我们家也要买骡子,跟着你一起干!”
这种淳朴的信任,让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她终于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担心的是,大家花费一两万元买一匹骡马,基本上将全部家当都押进去了;假设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那该怎么办?
压力即动力。这些担心和压力,也督促着她努力将乡村旅游、藏区徒步这条路做好。

2023年,边玛永宗陆续邀请到多个百万博主,她自己的账号也小有成就——“梅里南坡”,在户外圈开始小有名气。旅游方式,也从最初的徒步爱好者,发展到研学、旅居、自驾游等内容;至于向导,也从最初的只有她一个人,陆续发展到10多个;帮游客运送物资的骡马数量,也增加到35匹。但因为有些家庭还要供养两个大学生,买骡马给他们增加了很大压力。
于是,边玛永宗将乡亲们当马帮向导的费用,全数转给他们,缓解了乡亲们的困难。

不懈努力,终有回报。目前,边玛永宗的人气在飞速攀升,即便单个视频的播放量,都能突破千万次。2022年,客流量从100多人增长到3500多人,实现了35倍增长。村寨里的奶奶跟她说:“现在,我卖土鸡的钱,既可以当零用,还可以买点常用药。”有的年轻人说,当马帮和向导赚到的钱,让他们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一路繁花一路景,一半烟火一半诗。
3年时间里,边玛永宗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的初衷——带领藏区乡亲们,逐步过上幸福生活。让乡亲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在与客人的交流中,学到外面的很多东西。

现在大部分的乡亲们,已经能跟客人用基础普通话交流。在这3年的时间里,“梅里南坡”慢慢被人知晓,也使边玛永宗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认可,荣获了“迪庆州最小年龄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她在日记里悄悄写下一段话:“泛舟行笔,写下萍水相逢的诗行;光影着墨,描摹纯净如沙的时光;以文明的间距,丈量世界的深情;世界落在风物上,笔记写在记忆里;潮起时拥抱万物,潮落时记得我们来过……”(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