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延祥先生是安徽大学文学院老师,博学多才。称他是我的宗亲,是因为“疏”与“踈”是异体字关系,而“束”又是由汉代尚书令“踈孟达”因被王莽迫害而不得不“踈去足”改姓“束”而来。现代“疏”姓与“束”姓,本是一个姓,我们都是汉代“二踈”即太傅踈广、少傅踈受的后裔。疏延祥的老家,就在安徽枞阳的“束家园”。

  近十来年,疏延祥老师在教学科研之余,一直致力于家族文化研究,历时十余年,坚持创办家族祠堂文化刊物《知足堂》。这本作为家族内部成员交流学习、弘扬正能量的小小阵地,受到了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刊物一年编一期,得到了家族企业家们的大力赞助,更得到了家族精英们的大力襄助,出钱出力出智慧,使刊物的稿源充足、运转正常。

  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从汉代就盛行的“二疏文化”视野出发,这本家族内部祠堂文化刊物,现已正式更名为《二疏(踈)文化》。延祥老师任编委会主任,疏长兵老师任主编,我虽人在江苏,有幸被聘为这本家族祠堂文化刊物的名誉主编。

  延祥老师此番南京之行,是带着查询历史资料、寻访父辈烈士足迹、宣传红色文化的使命而来的。具体讲,就是为了查找他的嫡亲堂伯父疏栋华烈士1949年在南京“二野军政大学”学习期间的相关史料。

  近年来,延祥老师在寻觅烈士踪迹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二疏(踈)文化》第十一辑上,专门辟有“纪念革命烈士疏栋华专辑”。

  当年的“二野军政大学”旧址,就在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

  9月25日上午10时许,延祥老师从安徽合肥乘坐高铁,顺利来到了南京的下榻处。通过微信联络,我及时驾车前往,很快就与延祥见了面。

  放下行囊,安顿好住处,我们就马不停蹄,开始向南京理工大学进发。

  当年的二野军政大学旧址遗迹,在偌大的有“野猪林”绰号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仅有“二道门”遗迹尚存。

  所谓“二道门”,也就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要想进入传统的教学区,还必须经过当年二野军政大学留存下来的这一道门,二道门成了南京理工大学校园的一道锁钥,成了门中门、园中门,有专门的安保人员值班设卡,常人是根本进不了“二道门”的。

  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红亮教授和闫润菡博士的鼎力帮助下,通过申报通过,才得以进入二道门,走进当年“二野军政大学”所在的空间范围。

  面对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行政办公大楼,虽身临其境,要想感受当年疏栋华烈士的校园学习环境氛围,那已经是奢望了,已完全不可能了。

  好在“二道门”的规制、尺度都没有变,人流车辆在门道内外的进出,因有保安一级管控,还算流畅而有序。

  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镌刻在“二道门”门楼上、由武中奇书写的“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八个大字。

  武中奇先生是我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大书法家,但他也是行伍出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书法虽真、草、隶、篆皆攻,但这八个字更是楷中有篆,显得遒劲刚毅,使“二道门”平添了三分英武雄壮气概,让人看了,大有法国巴黎香榭里舍大街上“凯旋门”的缩小版之感。

  在与校档案馆等部门取得联系后,虽然未能查找到第一手资料,但延祥老师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趁此机会,我们在李教授和闫博士的精心安排下,又参观了南京理工大学的“军事博物馆”和校史馆,为南京理工大学在国防建设上作出的巨大贡献而震撼:这里,是我国国防人才培养的又一座摇篮。我也与延祥一样,为“二踈”后裔的疏栋华烈士曾在这座摇篮里深造,直至为保卫祖国而不畏献身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同时更加坚信: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二踈”的后裔们是绝对不会缺席的!

  有道是:

  先烈足迹生莲花,

  后昆赤胆映朝霞。

  华夏栋梁争当立,

  民族振兴跃骏马!

  束有春2025年9月27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