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明交流互鉴在我国文物暨文化遗产中有精彩呈现
我国自古就有文明交流互鉴的优良传统,我们还可以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寻找到原始解答,从黄河文明、漠河文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运河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寻找到解答,从陆地、海上两条连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中寻找到解答。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炎黄子孙”“炎黄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民族认同的标识,是经历了炎帝、黄帝、蚩尤几大部落的斗争、交流、互鉴、直至融合的漫长过程,经历了中土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漫长斗争、交流、互鉴、直至融合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波澜,有曲折,有斗争,有妥协,但最终是走向融合,形成合力,形成华夏民族百溪归流成大海的磅礴气象,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通过一百多年的考古学发展,大量出土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佐证。
著名的如郭店战国楚墓简牍。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发掘出土,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31枚,书写超过13000字,为竹质墨迹,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
郭店楚简中,包括了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佚籍18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说之道》《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其中的《缁衣》《五行》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属于儒家内容。其它《性自命出》等也与曾子、子思的思想有关,《五行》篇也属于子思、孟子的“思孟学派”。这些内容在楚墓中出土,说明起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思想已经在荆楚南蛮之地流传。
郭店楚简还出土了《老子》最早版本,与传世《老子》版本存在显著差异。传世版本第十九章中,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些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儒道两家思想对立的有力证据,作为专攻先秦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对此可谓烂熟于心。但在郭店出土楚简《老子》中,并无这些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言辞,反而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圣等理念持肯定态度,从而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的传统认知。
郭店楚简的这一重要发现,纠正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存在的偏见,反映了早期道家与儒家之间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驰,而是交叉交流、互鉴兼容的。也说明,《史记》等历史文献记载的孔子向老子请教、盛赞老子为人中之龙的历史是真实可靠的,为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术流派、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实证。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天人、圣人的认知阶段后,当进入哲人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并蓄的特点更加明显。唯因如此,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博大精深。
出土文物呈现文明交流互鉴现象,我们也可从江苏本土得到证明。
8000多年前的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遗址,坐落在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境内,其对周边文化的催生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向北,顺山集文化催生了苏北沿海地区6500多年前的连云港灌云县“大伊山类型”,其陶器如釜、鼎、双耳壶、高颈壶、钵、碗、盆等,均受顺山集文化影响;向南,顺山集文化衍生了浙江境内的河姆渡文化甚至良渚文化;向东,顺山集文化形成了青莲岗文化、影响了龙虬庄文化;向西,顺山集文化又影响了安徽境内的石山子文化并渗透了双墩文化。这种文化之间的渗透、影响、衍生,就是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所结出的果实
我们再从流经盐城东台、泰州兴化境内的泰东河“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来看,其所在的江淮地区,处在黄河、长江南北两大文化带中间,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有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特点,也有黄淮地区的龙山文化特点,尤其对研究以上海崧泽命名的“崧泽文化”和以浙江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北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其“良渚文化聚落”的发现说明,在距今6000至4000年间,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和创新,其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2016年5月16日,蒋庄良渚文化遗址被列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果我们放眼国际,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始,陆上“丝绸之路”就形成,亚欧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开始打通,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南亚西亚,直至古罗马,沿途文物古迹都在叙述着昨天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如此。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最终在中土生根、开花、结果,与中国本土儒教、道教形成鼎足之势。佛教在中国有北传、南传两条路线,并且,中国又成为佛教传向东南亚的中转站。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各国“遣唐使”是络绎不绝。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及其大量文物遗存都在说明,中国文化是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借鉴中发展壮大、直至强大起来,形成“汉唐气象”。大量佛教及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文物建筑遗存遗迹在华夏大地存在、在博物馆中收藏,都在说明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是七朝古都南京最为辉煌的时期。明代的《大统历》成为朱元璋向蕃国馈赠的珍贵国礼,大明王朝的纪年日历已经成为周边蕃国的共同遵循。由南京开启的郑和七下下西洋壮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丽诗篇。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2005年的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中国航海日”在这一天正式启动。郑和七下西洋,在江苏大地留下了大量文物遗迹,据有关方面调查,仅南京就有43处与郑和相关的遗址遗迹。
另外,在南京市博物馆,收藏有出土文物东晋时期的玻璃罐、玻璃杯;在南京博物院,收藏并展示的明代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等等,它们都在叙述着中国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束有春2025年7月25日于金陵四合斋

(“稽古润今”篆刻由孙汝龙先生惠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