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个人层面看,要求为政者必须具备传统文化素养。

  一要知书识礼。

  成语“知书识礼”中的“书”与“礼”原始含义就是指《尚书》与《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泛指儒家经典,这是评价一个人涵养如何的重要尺度。

  秦汉以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树根和品类已经建立健全,打牢了基础。思想上,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已经完全呈现,老子的《道德经》,墨翟弟子对其师言行记录的《墨子》,孔子弟子对其师言行记录的《论语》,管仲的《管子》,庄周的《庄子》,孟轲弟子对其师言行记录的《孟子》,荀卿的《荀子》,韩非的《韩非子》等,已经在人世间普遍流传。

  在历史文献方面,《尚书》《周易》《周礼》等“三礼”,《春秋》以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国语》《战国策》等已经成书存在,有的虽散佚,但在汉代又被辑录抢救,走向社会大众。

  在文学方面,南方以《楚辞》为代表,北方以《诗经》为代表,形成两大文学丰碑,为汉代诗赋、为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因此,对先秦思想文化的吸收以及灵活运用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先秦时期,我国就有“赋诗言志”传统,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包括政治外交生活当中,经常要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情达意;对其他文献如《书》《易》等的熟练运用也是如此看中。

  我们从杨震、杨秉的教书育人生涯以及他们为官后的一道道上疏奏折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六经”中的内容非常熟悉,引用自如。他们二人熟悉融通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天说人,以地说人,以自然况人事,这也是汉以前的先哲们惯用的手法,这种思想和文风也被汉王朝的王官大臣们所继承。

  所以,每当目睹朝纲混乱、帝王昏聩、奸佞当道的人世间问题,而又苦于劝说皇上无门时,如果发生了地震或其他灾异现象,杨震、杨秉他们这帮饱读读书的儒者人就会抓住机会,以自然界的现象来比附人世间的问题,希望能够说服打动皇帝老儿、小儿,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教益,希望他们遵循祖宗遗训及先哲们的智慧来治理好国家。

  二要竭忠尽职。

  布衣卿相还是缙缨世家,一朝为官,就必须具备为皇上、为社稷百姓竭忠尽职的品德,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直至不怕丢掉脑袋性命的思想准备。尤其是缙缨之家,更要传承好良好的家风和职业道德。

  杨秉的儿子杨赐、杨赐的儿子杨彪均能“少传家学”,笃志博闻,明经重道。杨赐和杨彪后来都官至太尉、司空。自杨震到杨彪,杨氏一门“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成为东汉时期真正的名门望族,这也是杨喜当年在战场上血染战袍、争夺项羽尸体时所没有想到的。

  正是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成长起来,所以,杨氏一门的后人一般不轻意为官。一旦为官,就要有对皇上、对江山社稷以及对天下苍生的赤胆忠心。

  杨震虽然具有“四知”的品德,是著名的儒生,但在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旋涡中,他也无力回天,最后只得以自刎方式来结束自己的悲壮人生。不仅如此,死后还遭到残酷羞辱,陈尸路边,一年多以后才入土为安,得以平反昭雪。

  杨秉虽未曾遭到父亲那样惨酷的迫害,但也被迫走到了穷困潦倒、“并日而食”的地步。

  但无论如何,我们从他们身上很难看到有后悔的心迹,而是始终有一股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责任心,有为皇上、为江山社稷、为天下苍生竭忠尽职、死而后已的大无畏气概。

  如果这是杨氏一门缙缨世家的传统,实际上也可以视为是中国士阶层的一种优良传统的延续,因为杨震、杨秉及杨家的其他人们,后来都崇尚读书,那位与曹操同事、最后惨遭曹操杀害的杨修更是如此。

  三要廉洁自律

  自古官场上就有清官贪官之分。但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看,从人的本性及后天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看,历史也告诉我们,贪腐之官毕竟是官场上的少数,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永远是由维护正道的精英们在推动向前。从杨震“四知”、杨秉“三不惑”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到这种现象。

  古人为官为吏,能够注重廉洁自律,这与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良好熏陶有关。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句话后来演变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也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些圣人之语以及散见在“五经”中的先哲们关于为人为吏的道理,杨氏一门都不生疏,其他为官者也不会不知道,关键是如何落实在行动上,如何在关键时候做到“不惑”。

  因此,杨氏一门留给我们的“四知”是廉洁问题,“三不惑”是自律问题。他们是古人廉洁自律的榜样,更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富贵财富,我们要十分珍惜。

  杨氏一门也给我们留下了因“自律”不够而丢掉脑袋的惨痛教训,这就是杨修之死。

  杨修是太尉杨彪的儿子,杨秉的重孙,说是杨喜的“十八代”孙子了。杨修 “好学,有俊才”,可惜生逢汉王朝接近灭亡阶段的末世。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刘姓汉王朝江山的终结者。

  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19年),杨修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帮助曹操打理内外事务,颇合曹操心意。《世说新语·捷悟篇》载,曹操亦曾自叹不如杨修的才华。

  曹操杀杨修,除了嫉妒他的才干外,有两个主要原因和一个导火索。

  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与袁术争夺天下,害怕杨修以后会帮助袁术,成为自己掌控天下的后患;二是因为曹操已经立曹丕为接班人,但杨修与曹植关系很铁,经常暗中帮助曹植来通过曹操的考验,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更不把曹丕放在眼里,如果不杀了杨修,曹操害怕将来归天后,会对曹丕兄弟关系及曹丕的地位巩固留下后患。

  一个导火索就是:杨修自律不够,没有如他的祖辈那样“三不惑”。杨修在“酒”这一问题上,有失当失度“惑”的表现。

  曹操想除掉杨修,没有足够的理由是不行的,因为杨修的父亲杨彪就是当朝太尉。

  一天,当杨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只有皇上和皇上的使者才能出入的司马门出来,加上又谤讪鄢陵侯曹章时,这时的杨修已经犯法了。曹操闻之大怒,趁机将杨修收系并很快杀之,可怜杨修当时也只有40岁年纪。

  曹操在杀死杨修后,还假惺惺地赠赐许多物品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作为补偿。但杨彪丧子之痛岂是外物所能够补偿得了的?

  一次,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意思是说:老杨,你怎么瘦得如此厉害?

  杨彪鉴于曹操当时的威势,只好隐忍含愤,淡然回答道:“我自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但只空怀一腔老牛舐犊之情罢了”。成语“先见之明”“舐犊情深”便出典此处。

  杨彪所说的金日磾,是西汉武帝时的朝廷大臣。据史书记载,金日磾有两个儿子,受汉武帝宠爱,养在后宫取乐。两个儿子长大后,行为不轨,在殿前与宫人淫戏,被他撞见,因厌恶二子行为丑恶,便将他们杀死。

  杨彪用这个典故,话中有话,曹操听了,“差愧难当”。

  曹丕称帝建魏后,对杨彪很是尊重,想继续拜他为太尉,就先派人去传达旨意。

  杨彪推辞说:“我杨彪位列汉王朝三公之位,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

  曹丕乃授杨彪光禄大夫之闲职,并赐几杖衣袍。朝会引见,令杨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杨彪的做派也再次显示了杨氏一门忠烈“不事二主”、对刘姓汉王朝的耿耿忠心。黄初六年(225年),杨彪以84岁高龄卒于家中,比曹操与曹丕都死得晚。其寿命之长,也再次验证了孔子所说的“仁者寿”(《论语•雍也》)是至理名言。 (本篇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7月23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