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秉“三不惑”

  杨秉为官“余禄不入私门”,穷到“并日而食”又官拜太尉

  杨震有五个儿子,杨秉位居老三。年轻时,杨秉就研习家业,史称其“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学,即西汉时的易学博士京房的“易经学”。

  京房探讨易学与社会、自然界的多重联系,企图建立起易学宇宙模式、天人模式,让宇宙或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能够相互关联起来,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和趋向。能够精通京房的“易经学”,在当时就是具备了大学问。

  四十多岁时,杨秉才接受司空征辟,被征拜为侍御史。后来又出任豫州、荆州、徐州、兖州四州刺史,升迁为任城相。

  由于受良好的家风影响,加之本人的学识涵养,杨秉为官,继承了父亲杨震的优良传统,不贪不腐。自从当上刺史、二千石的官职后,他只拿自己俸禄应得的部分,“余禄不入私门”,所以在当世,亦以廉洁清正为官而著称。

  汉桓帝刘志即位后,因年龄尚小,需要加强经学习读,杨秉又因通晓《尚书》等儒家经典,而被调到朝廷任劝讲(即侍讲)。后官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任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职。

  有一次,汉桓帝出访时,私自来到河南尹梁胤(大将军梁冀的儿子)府中。也就在这一天,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大风把大树连根拔起,白天犹如夜晚一般。

  杨秉认为,出现这种异常天气现象,一定与皇帝私入梁府有关。所以,他上疏进谏皇上曰:“瑞由德至,灾应事生”“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老天虽然不讲话,但会通过灾异现象来表达对人类的警告。皇帝是至尊人物,出入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警戒工作到位了才能出行,安全的场所才能停下来休息,如果不是郊庙之事,一般是不举銮旗的;私自进入民宅,会带来更大的安全危险。

  汉桓帝对杨秉的上疏不予理睬。

  杨秉鉴于父亲为政的教训,只得请病假,要求退休,不跟你皇帝劳神了。

  但是,汉桓帝又不同意杨震退休,把他改派到京城外的扶风去任职。后在太尉黄琼的建议下,才又留在了京城,拜为光禄大夫。

  但是,朝政主要由外戚梁冀弄权,所以,杨秉干脆常常称病躺平,不理政事。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杀,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

  延熹三年,中常侍单超等人因诛梁冀有功而并封列侯,他们“专权选举”,霸占了人事任免权。

  皇后亳氏本为掖庭民女,当上皇后以后,家族有四人受封,并且赏赐巨万。洛阳又数次发生地震,灾情十分严重。

  许多有正义感、维护江山社稷的大臣们再也坐不住了。

  白马县令李云是个性情刚烈之人,“忧国将危,心不能忍”,就采用“露布上书,移副三府”的过激方式,向皇帝进谏。在谏书中,他引用孔子“帝者,谛也”之语,责问汉桓帝是不是“帝欲不谛乎”?从而引起皇上极度反感,被下狱处死。

  在这件事上,杨秉曾力保李云,认为李云的心意是好的,不该杀。

  只因没有同皇帝站在一边,杨秉竟然被罢官,被迫回家赋闲。

  杨秉为官清廉俭约,平素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家境贫窭,没有俸禄,只好“并日而食”。也就是说,他家穷得两天甚至三天才能弄到一天的口粮,全家挨饿经常发生。

  任城地区有一位资深的孝廉名叫景虑,是杨秉的故吏好友,听说杨秉生活窘迫,艰苦度日,就齎钱百余万来接济杨秉。

  谁知杨秉却闭门拒客,宁愿挨饿,也绝不接受他人馈赠。

  在这期间,太(泰)山太守皇甫规等曾多次向朝廷举荐,认为杨秉是忠正之士,“不宜久抑不用”。

  后经朝廷公车两次征召,杨秉才肯再次入朝为官,官拜太常。到了延熹五年(162年)冬,任太尉。至此,杨秉与父亲杨震一样,也官拜太尉。

(“稽古润今”篆刻由孙汝龙先生惠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