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七月,楚国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陈胜自立为“楚王”,将自己的政权定名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对此,楚国人最为不服。历史进入战国诸侯争霸后期,已经形成“横则秦王,纵则楚霸”的格局。老楚怀王熊槐被秦国采取欺骗手段骗到秦国,最后又死在秦国,楚国从此由盛而衰,直至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当时楚国就流行这样的歌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通常是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另一层解读是,由于楚国人怨恨秦国,纵然只有三户,犹足以灭亡秦国。
全国许多郡县纷纷响应陈胜、吴广,将秦王朝任命的地方长吏杀害。刘邦所在的沛县县令害怕遭到杀害,开始打算主动投诚,响应陈胜、吴广;但在县掾、主吏萧何、曹参的建议下,希望县令让刘邦去召集一些逃亡在外、不是吃官粮的人,让他们组成人马队伍来保卫县城,抵挡一下陈胜吴广的队伍,也算是对得起自己是“秦吏”官家人的身份。
县令竟然听从了萧、曹二人出的馊主意,让樊哙通知刘邦,让他召集人马。
刘邦正愁没由头起事,并且是不怕事大,只怕事小,加之平时的“神性”影响力和为人厚道义气,很快就集结到几百人马队伍,来到了县城门外。
县令见状,开始后悔莫及,害怕刘邦有异心,趁机把他这个官家人给杀了。于是下令,紧闭城门,不能让刘邦队伍进城。同时对出馊主意的萧何、曹参二人要行使诛杀。吓得萧、曹二人趁机翻城墙逃命,投奔到刘邦队伍中来了。
刘邦让人在布帛上写字,再用箭射入沛县城中,向城中老百姓晓以利害,发出“天下同苦秦久矣”的呼声,提醒城里的百姓们,不要因为为县令守城而招来诸侯“屠沛”“父子俱屠”的灾难;希望大家共同诛灭县令,重新选定新的县令,以响应陈胜、吴广。
沛县城内老百姓听了宣传后,“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队伍进城。
后来在众人一致公推下,加之萧何、曹参本来就是秦王朝的“文吏”,又害怕将来遭到秦王朝的灭门灭族之灾,“尽让高祖”刘邦,请刘邦当新的县令。诸父老长者也说:我们早已听说你刘邦很“奇怪”,将来一定会富贵,并且卜筮的卦相上也显示,你是“最吉”的。
但刘邦还是谦让,说自己能力不够。混乱之际,没有人敢于出来承担重任,就这样,刘邦也算是经过民主选举,当上了未经秦王朝政府任命的新的沛县县令,这情景,倒有点像当上了“造反派司令”。人们一致尊称刘邦为“沛公”。
新上任的沛公刘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专门为黄帝建立祠庙,在县衙大厅举行祭祀战神蚩尤仪式等。由于刘邦知道自己是“赤帝子”,所以在仪式上,“衅鼓旗,帜皆赤”,即以红色为基调,旗帜为红色。
汉文化“尚赤”,旗帜也是红色,我们时至今日都欣赏“红旗”,其滥觞是否就在这里?如是,则沛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红旗诞生的地方,“沛公”刘邦是第一位红旗手。
刘邦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二三千人,他率领这支队伍,走出沛县,开始了他攻城夺地打天下的人生生涯。
在这期间,原来被秦灭掉的燕国、赵国、齐国、魏国皆自立为王,与秦王朝彻底分裂。
作为世世为楚国将领、“有名于楚”的项氏家族,项梁、项羽叔侄俩也在秦二世元年九月,开始在江南起事。先是由项梁设局,由项羽来杀死会稽郡郡守;之后,他们又击杀地方官吏数十百人。项梁成为会稽郡守,项羽成为项梁手下裨将。再后来,他们又召集到吴中地区的“精兵八千人”,从此正式开始了他们的“亡秦”行动。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时年已七十的范增见天下大乱,灭秦之火到处燃烧,不顾年迈,从老家跑来向项梁献计。他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范增认为,项梁是“世世楚将”门第出身,一定能够担当起灭秦兴楚大任。项梁将范增留下,共同谋事,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