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刘因是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刘因的祖辈父辈皆为金朝人,所以他自认为是亡金遗血。

  《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刘因列传》载,刘因是河北保定容城人,世为儒家,其父刘述,“刻意问学,邃性理之说,好长啸”,是个学问与文艺兼优的儒生。刘述四十岁时还没有得子,古人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年男人如果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最大的不孝。一天,刘述叹气说:“老天爷果真使我无儿子,那只好认了;如果让我有儿子,我一定让他好好读书”。刘因出生前夕,父亲刘述梦见一个神人骑着马、怀中兜着一个小儿来到他家,对他说:“善养之”,说完就不见了。刘述一下子惊醒了,这时传来夫人生出一个男宝的消息。因此,就给儿子起名“骃,字梦骥”。长大后,改成“刘因”。

  刘因天资绝人,三岁开始读书,一天能记千百言,过目不忘,还能背诵。六岁时,刘因就能作诗;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落笔惊人”;等到20岁左右,他的才器已经超迈绝伦,一天能读万册书。刘因很希望与古代圣贤交朋友,所以曾著有《希圣解》一文。

  刘因虽秉赋极高,但也要拜师问学。在阅读到宋代周敦颐、邵雍、张载、 “二程”、朱熹、吕祖谦等人的书籍后,他的脑洞大开,理学思想形成,成为“宋元理学”重要的继承者、发煌者。

  刘因喜爱诸葛孔明的“静以修身”之语,所以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静修斋”。

  蒙元灭南宋后,刘因屡作哀宋之文,思想感情与元朝政府一直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1282年),刘因因学问和品行兼优而被人推荐到朝廷为官,将刘因任命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刘因以母病辞官;第二年,母亲去世,在家丁忧(亦曰“丁艰”)。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再度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之职征召刘因入朝,刘因以病拒绝。并且上书宰相,声称自己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精神气血,已非旧矣”,且又“瘧疾复作”“腹痛如刺”“下血不已”,害怕连累众人。于是,他就在先人坟墓旁修营一庐舍,如果一病不起,就在里面“待尽”等死。

  朝廷接到刘因的上书请辞后,不敢强行使他上朝为官;在听了宰相们的禀报后,忽必烈并不因为刘因抗命不从而生气,还颇为感慨地说:“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与!”

  至元三十年(1293年)夏四月十六日,刘因病逝,年仅四十五岁。惜无子,闻者皆嗟悼不已。

  一直到元仁宗延祐中(约1317年),朝廷追赠刘因为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刘因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号《丁亥集》,刘因生前自选。又有文集十余卷,及《小学四书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现有元人辑《静修先生文集》、明万历时方义壮又增佚篇为《刘静修先生集》传世。(完)

  束有春2025年5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