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说说“十朝都会”中的“都会”一词。
从古至今,“都会”一词是用于对一个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市场繁荣、街市繁华、商贾云集之地的嘉许,其商品经济属性非常明显,而不是用来对古代封建王朝都城的定性。
《辞海》对“都会”一词的解释是:“都市,人众及货物汇集之地”。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商贸市场交易景象是一目了然。
“都会”一词,渊源有自——
《史记·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是说历史上的河北邯郸这地方,是漳河、黄河两地的商贸集散地;燕地也是勃海、碣石两地之间的商贸繁华之地。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中,“都会”一词更是随处可见: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
“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临淄,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中具五民(注:士、农、商、工、贾也)”。
我们再看后人诗词中的“都会”意旨,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其上阕为: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首词是描绘古代杭州繁华富庶与风景秀丽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会稽,是今日长三角地带的江南吴地指称,包括现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杭州、上海和绍兴等地。
北宋都城在汴京(今开封),不是杭州。这首词的“都会”一词,就是形容当时的杭州是三吴地区经济最繁荣、景色最秀丽的重镇所在。
由历史文献、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古汉语知识可知,“都会”一词,与封建王朝的都城无必然关联。
时至今日,“都会”一词依然被广泛运用于形容商贸经济发达地区,古汉语的词义仍然被保留着,如称“上海大都会”“香港大都会”“纽约大都会”等即如此。
“都会”——“都城”,二者不可混淆!
当我们在回答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封建王朝的几朝都城时,用“都会”来定性,显然是戴错了帽子。
用“都会”来定性南京的所谓“十朝”,既不符合都城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特征,更不符合经济贸易繁荣富庶的历史呈现。退一万步讲,在“十朝”表述中,把“太平天国”也拉进“十朝都会”之列,不仅对太平天国政权的属性问题欠慎重思考,更不符合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的经济倒退和城市一派萧条的历史现象。
关于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在古今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的语词表达——
“京师”“京城”“京都”“都城”“皇都”“皇城”“帝都”“帝京”等,唯独“都会”不配掺和。
(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广陵书社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2024年8月第2版)
说南京是“十朝都会”,把南京仅仅定性为是十个朝代中的经济繁华、交通便利之地,这是把南京完全排除在了“都城”之外,打入到了“都会”行列。这是对南京古代都城“古都”地位的一种否定,亦或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对国学的误读误导所致?(未完待续)



束有春2025年4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