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南明”应是指在南京以南建立的明王朝“流亡政府”

  虽然弘光政权在南京只存在了一年多就灭亡了,但大明王朝顽强的生命迹象并没有因为北京和南京的相继失陷也完全销声匿迹、脉象全无,朱明皇室中那些有血性的王爷们继续有人站出来,扛起了反清复明大旗,他们“监国”称皇帝,在南京以南的土地上摆开了一个又一个战场。

  唐王朱聿健在福建称帝,建元“隆武”,惜时间不长就失败了。

  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元“永历”。这个“永历”政权一直坚持了15年,即在整个清朝的顺治年间,明王朝的余响仍然存在着、仍然在不懈地战斗着。我们心目中的那位收复台湾的大英雄郑成功,就是诞生在朱聿健“隆武”政权时期的“明代”英雄,我们称他为“明代郑成功”,却从来不说他是“清代郑成功”,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明王朝战斗着,直到清康熙初年,郑成功在攻打收复台湾后,才在台湾落下了脚。

  虽然清军已经相继拿下了北京和南京两座都城,但在我国广袤的南方地区,仍有大片属于明王朝的版图存在,况且,明王朝仍然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寄托,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只承认自己是明代臣民而不是清代臣民。所不同的是,离开北京、南京后的朱明王朝政权,此时已经明显带有“流亡政府”性质,与朱由崧是回到留都南京称帝、且是在祖先打造好的金銮殿上继续着明王朝国家政权的运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退一步讲,如果确有“南明”存在,那也是指在弘光帝被俘、南京沦陷后,由两位唐王先后建立的“隆武”“绍武”政权、桂王的“永历”政权和韩王的“定武”政权。这些由明王朝几位有血性的王爷们相继建立的政权,都是在北京和南京之“南”了,政权中心已经远离北京和南京,在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境内,因此,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来看,称这几个在南京以南建立的政权为“南明”,尚能符合历史时空逻辑,他们倒是如同陆秀夫所在的“南宋”一样,是在流亡中的“南明”了。

  时至今日,我们要善于回到历史原点去思考历史问题,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不从明王朝建都史的角度来思考历史发展脉络。我们没有理由将朱由崧在明朝都城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权也粗鲁地、一股脑儿地捆绑打包到“南明”包裹中去,而应该将它回归到“大明”王朝的主干谱系中来。我们应该还“弘光”政权一个历史公道,还朱由崧一个恰当的大明皇帝牌位,更应该还南京这座“七朝古都”的明代都城史既系统而又全面完整的定位。(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