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作为汉字,不仅是指姓氏,是指朝代,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文化符号。通过对“唐”的历史信息演绎,可以加深对异邦为什么称中国为“唐”、美国为什么会有“唐人街”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中国“唐文化”历史渊源的认知。
二.《诗经》中的“唐国”“唐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现传世有305篇,简称“诗三百”。《诗经》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是在商朝末年至春秋时期,前后约有五百多年,并且每一首诗在当初都是可以吟唱的。其中“颂”的部分主要是反映天子、王室贵族的宗庙祭祀音乐内容,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其中“商颂”为当时宋国人所作,那里是殷商人的后裔所在地。“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官方正统音乐,主要是反映王政得失,带有“讽”味,“雅”有“正”的含义,现代仍有“雅正”一词。而“风”则是来自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所以又称“十五国风”。西周时,朝廷每年派人到民间“采诗”,以观王政之得失,“采风”一词就这样诞生了。
《诗经》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吟诵歌唱的。《墨子•公孟篇》有“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又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自卫返鲁”后,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进行整理,使“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所见到的“诗”肯定不止305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305篇诗是经过孔子整理过的,内容无伤风雅,都是正能量,后人冠以“经”以示尊崇,故曰“诗经”,并且成为“六经”之首。
《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唐风”,即来自唐国的民歌,共有12篇33章203句。宋代人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唐风”之“唐”的解释是: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世称“唐叔虞”。南有晋水,至于燮,乃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其诗歌不谓之“晋风”而谓之“唐风”,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唐叔虞的都城在太原;曲沃及绛,皆在宋代的绛州(今山西境内)。
《诗经》“唐风”是唐国的民歌,而唐国又是尧帝的旧都,“唐尧”的遗风文脉在周代传承着,同时告诉我们,唐尧的发祥地在今日之山西境内。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对后来“唐朝”名称的出现,找到了历史文脉与地理渊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