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保山和德宏,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在西藏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正式叫怒江。嘉玉桥以上为怒江上游,称为那曲河;西藏嘉玉桥至云南的泸水县为怒江中游,泸水以下为怒江下游。


“自古怒江一条路。”

怒江进入云南境内,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间,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在位于这条世界上最深褶皱带的怒江大峡谷中,“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是这里的日常,这里也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理架构。因为交通制约和历史原因,怒江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于“直过区”;其中傈僳族、怒族等都是“直过民族”,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54万中的62%。因此,怒江也成为决战贫困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


时光的流转中,从怒江的大峡谷中走出来一位90后的小姑娘李佳洁。她靠社会帮扶读完大学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回乡担任村干部,带领民族群众靠种植香菇,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李佳洁来自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这是个来自傈僳语的地名;“自”为栗子树,“扁”为片,“王基”为岭岗,意指“长岭岗中长有栗子树的村子”。


从旅游角度上讲,怒江是“祖国后花园·人类伊甸园”;但在实现脱贫前,怒江的现状却令人揪心。有农业专家看怒江群众在悬崖峭壁上点种包谷,蹬踏掉的碎石一路跌到深不见底的怒江,心疼地说:“怒江的群众不是在种庄稼,而是在种命啊!”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这是当年一位复旦大学的扶贫干部苏义生、扎根怒江8年后的形象总结。

时光煮雨,岁月凌乱。

当年,贫困像一条牛皮编织的缰绳,将生活在怒江峡谷中的各族群众,死死拴在峡谷的乱石和飞流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佳洁和周围的父老乡亲,一起抵抗着岁月和贫苦的煎熬。

2015年,她终于考上了大学,如愿以偿;但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又让全家陷入困境中。正当她要放弃学业时,村支书李记明带着中交集团的帮扶干部王慧奇,登门送来鼓励:“孩子,你别放弃,我来帮你申请助学金。”王叔叔的这番话,不仅让她顺利进入了大学校门,更在她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四年后的2019年,李佳洁大学毕业,如愿到了世界500强的企业上班;成为写字楼里的白领,月薪过万。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想起当年王慧奇说的那句话:“别忘了,你是怒江的孩子。”

2020年,她做出了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回到生她养她的大山。对此,有人笑她傻,有人替她惋惜。但李佳洁知道,中交集团给她点燃了希望之火;现在,该是由她为家乡添柴加薪的时候了!


回到家乡后,李佳洁靠着3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和15万元全额贴息贷款,先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卖部——这里是了解群众需求的窗口。在这扇“窗口”,她听到了留守妇女"想挣钱却走不开"的叹息,也看到老人背着山货的蹒跚身影……那时,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家门口,找到一个让民族群众增收的路子。

随后的2021年,村里换届,李佳洁当选为扁王基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成了大家口中的“书记玛”(“玛”是傈僳族语中“妈妈”的意思)。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了找出一个适合当地的致富产业,2023年,李佳洁辞去村委会的工作,成立合作社。从村支书到合作社负责人,她的身份在变,但不变的是她的初心。


那几年,她到楚雄考察学习,第一次见识了食用菌产业的高效益,这让她萌生一个大胆想法:怒江的青山绿水,不正是种植菌菇的天然宝地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给了李佳洁当头一棒。创业之初,艰难备至:1万多个菌棒,因为技术不过关,2/3烂在大棚里。这是她东拼西凑的10万块钱啊,最后只收回2000元……

面对挫折,李佳洁哭过、怨过,但从没想过放弃。

其实,李佳洁的人生原则也很简单:“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持最好的心态,尽最大的努力。”

怒江的山山水水,练就了她不服输的倔强性格。为了解决种植难题,她跑到云南农业大学,有幸认识了韩曙老师。


韩曙老师是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园艺系、蔬菜学教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泸水市科技特派团团长,维西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站长。听到李佳洁遇到的种植难题后,他愿意带团队来实地指导。

此后的岁月里,李佳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天在大棚里记录温度差……记得有天凌晨3点,她打着手电筒到大棚查看菌苗生长情况时,看着一朵朵盛开的金灿灿的菌子,眼角溢出了激动的泪水。

那一次,她不但把之前亏损的10万块赚回来,还盈利了15万元。

如今,李佳洁的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与上海的食品加工厂合作,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世界可以很大,去远方驰骋山海;世界可以很小,安于一室一盏的清明。初心不是未曾染尘,而是尘埃落定后,杯底那抹依旧明亮的汤色。


如今,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愿意把他们的林地拿出来,给合作社种菌子。如今,合作社也推出了“菌+蒜”轮作模式;通过做香菇酱等,做菌子的深加工产品。

让李佳洁自豪的是,目前,他们不但已经注册了6个商标;还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和短视频,线上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销售额达到80万元,带动了50名民族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而且,附近在外打工的青年们也效仿她的举动,陆续回村创业……


当年她读书遇到困难时,村支书李记明曾带着中交集团的帮扶干部王慧奇给她送来了“及时雨”。李记明在村里当了35年村干部,一生青春年华都奉献在村里。现在,他逐渐老了,因为相关保障不多,李佳洁就带着老书记一家种菌子,一起走上致富路。

现在,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就是对李佳洁和这群回乡创业的“新农民”的最好褒奖。


“第一次见这么大的菌子!”老书记李记明跟着“娃儿”李佳洁种菌子,开心得像个孩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怒江缺资源,但不缺奋斗。”如今,怒江的每一寸土地,都在长出希望。每个像李佳洁这样的年轻人,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也扎进石缝中;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怒江大峡谷里倔强地绽放出美丽花朵。(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