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媒体报道,我国一所名牌大学学生为一位长期不做科研,但“上课不错”的讲师不能晋升副教授鸣不平。学校为此做出解释,认为这位教师上课不错,是一位好讲师,但是没有科学研究成果,不符合副教授的基本条件。可见在我国,是否有科学研究成果是能否评上教授的考核标准之一。这意味着,如果选择进入高校成为一名老师,想要在职业道路上有好的发展,那么做科研将是终身话题。

然而,多数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项目结题、绩效考核中,将论文数量、期刊级别(如 SCI、SSCI)作为核心指标。这种量化评价标准易操作、易比较,导致部分老师优先追求 “能发文章” 的研究,而非 “有实际意义” 的研究。
所以有不少声音说到,当高校老师,科研压力太大。那么,大学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第一,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是造就一个大学著名教授的物质基础与服务学生的资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该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而 “人师”一定是“品德高尚,学问精深”,他们的“行为世范”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我们那些民国时期大学的知名教授,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哪一个不是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正是这些教师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培养的学生成就了我国当年大学的辉煌。
第二,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风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认真做科研的老师,其对学识认真的态度,远远重于言教。有一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教授在办公室工作照片,看上去“杂乱无章”,书桌上堆满文献资料的办公室,教授坐在书桌一角办公,但却让人对教授的工作状态肃然起敬。
第三,老师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与成果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大多数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一般与自己专业一致,因此,教师的科学研究经历和成果可以为他们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前沿知识和成果案例。这些素材是诠释课程中某些基本概念的宝贵资料。即使在教学中,同一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将新的科技文献和相关成果作为补充案例将使课程有新的亮点。
第四,大学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大学教师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历史,重大原创科学成果,例如诺贝尔奖主要产生于大学。我们从每年公布的国家三大科技奖的机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为三类:大学,科学研究所和产业机构。大学尤其应该成为基础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的科技知识。

来源微信公众号“墨香学术”,原载于中州期刊联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