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和顺镇是著名的侨乡。600多年屯垦戍边、丝路涉的历史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既是和顺的灵魂,也是保护与开发的核心。近年来,和顺镇凝聚保护合力、深挖文化内涵、延续文化血脉,让古老的建筑说话、让绵长的乡愁有处安放、让远方的游子有家可归,为侨居在海外的游子守住了“根”。
走进和顺,只见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用火山石铺筑的小巷纵横交错。现存100多所百年老宅院,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个传奇故事,尹家“花大门”就是其中之一。“花大门”得名于其美丽繁复的雕花门楼设计。走进这座保护完好的百年老宅,处处显示出“走夷方”给这个家族带来的富足。客厅墙上挂着意大利的挂钟,房间一角摆放着英国的缝纫机,阳台的铁质栏杆和铁花窗也来自英国。如今,尹家后人尹沧鼎将“花大门”老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在老宅开起了民宿。
和顺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及南亚、西方建筑的文化特色。以和顺图书馆、艾思奇故居、弯楼子民居、花大门民居为代表的100多所百年宅院、宗祠、寺观、石桥、洗衣亭、牌坊、闾门、月台都堪称建筑经典,而这些都成为当地政府保护的重点。为此,近年来,和顺镇通过立法保护,对这些历史建筑实施了科学细致的修缮。和顺图书馆1928年由当地华侨捐资创办,历经近百年的风雨,经过实施一批保护项目,如今图书馆中西合璧的建筑依然如初。馆内现有藏书13万余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2003年和顺图书馆被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以寸氏宗祠、李氏宗祠、刘氏宗祠等为代表的和顺八大宗祠也得到了修缮,成为海内外乡亲共叙亲情的场所。
保护是前提,活化是关键,留住了建筑的“形”,再挖出文化的“魂”。与和顺图书馆一墙之隔,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的和顺文昌宫,2023年4月,经过保护性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新增了甲马拓印、农耕文化、书法绘画等体验项目,让广大游客感受仁里书香、深度体验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和顺文化之魂。
而在与和顺图书馆相距不过百米的和顺小巷里,当地还精心打造了大马帮博物馆、滇商馆、走夷方馆等主题展馆,生动再现了历代和顺人“走夷方”的艰辛历程、华人华侨在海外打拼及回乡兴业的场景,让这段历史可感、可触、可及。同时,和顺镇积极挖掘并凸显洞经音乐、藤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古老的技艺和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创刊于1936年的《和顺乡》乡刊改版后已连续刊印9期,成为家乡与海外华侨沟通的坚固桥梁,延续了侨乡文化血脉,让乡音乡情“连”起来。
守护好侨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挖掘利用和顺古镇独有的乡愁和历史文脉,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宗祠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让侨居海外的和顺人找到乡愁,是和顺镇与华侨华人的约定。
“我们始终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用心守护和顺小桥流水、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让百年小菜街的烟火气得以延续,使古镇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温情的‘活态’博物馆。”和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钱文彩表示。
如今的和顺,山、水、林与建筑相融,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资源相存相依,乡音、乡情依然。“花香蝶自来”,2024年和顺接待中外游客130万人次,成为华侨华人重点“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