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太空钩深致远,希望探寻那遥远的未知世界。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迈着铿锵的步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希望,探寻九天,逐梦星辰。
立志欲坚,行之弥笃,太空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经过60余年发展,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给航天工作者回信、致电,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天地通话”,激励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嫦娥”揽月、“北斗”指路、“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中国航天事业成绩举世瞩目,特别是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在人类探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17时17分(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这不仅是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航天强国”目标,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春霖既降,箨甲坼裂,商业航天“从0到1”举步生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同样在这一年,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千帆星座及GW星座卫星相继首发成功,商业航天领域精彩纷呈。但要看到,尽管这是“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却早已不是中国对商业航天的首次探索。早在2014年中国就已敞开商业航天“大门”,开放民间资本搞火箭、造卫星。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商业航天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加速聚集,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可达到12万亿元。
一波才动万波随,航天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天科技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太空育种”技术收获颇丰,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生产模式,可节省管理人工90%以上。工业方面,航天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航天科技与各领域的深度交融,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有机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追寻宇宙星河,是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就深藏于心的终极理想。从观象授时,叩问星空开始,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也不会止步。迈上新征程,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不断创造新辉煌,以航天梦托举强国梦。
供稿:网信办(沈隐)
原标题:《洪声E评 | 星辰逐梦 中国航天绘就强国新画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