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早春时节,我市广大农户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助力下,抢抓农时忙春耕,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抢抓有利天时开展麦田管理

随着气温回升,我市小麦陆续返青,即将进入拔节期,当前正是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近日,我市各地农户抢抓有利天时开展麦田杂草化学防除工作。

2月19日下午,在新桥镇礼士村龚家埭,一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正在麦田喷施除草剂。“2月14日、15日我给自己种植的400多亩小麦开展了杂草化除后,一直在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周边村的麦田喷施除草剂,化除服务面积已经达到1800多亩。”新桥镇礼圣村的兴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纪武介绍,虽然有植保无人机,但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药剂容量大,且因贴地作业,可防止药剂飘移影响邻近的油菜等敏感作物,春季杂草化除更适宜采用这种植保机。杂草化防后产生药效需要7至10天,接着将根据苗情给麦田施肥,促进小麦生长。

市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去年秋播时节天气影响,我市小麦晚播面积偏大,且播后一直干旱少雨,生育进程相对滞后,目前苗情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弱苗占比较高,同时还存在“倒春寒”冻害、草害和渍害等隐患。市农业部门已向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发布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各地组织农户在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抢抓有利时间做好麦田化除工作;针对苗情,因苗分类施肥,并做好清沟理墒防渍害等田间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靖芋1号”芋种供不应求

近段时间,我市香沙芋陆续播种,其中,培优品种“靖芋1号”芋种成为“香饽饽”,供不应求。

 

图为生祠镇红英村香沙芋田正在开展机械播种。

2月20日下午,在生祠镇红英村村部附近,13亩多香沙芋田开始机械播种,生祠供销合作社现场提供机械化种植技术指导和农机服务。“这是我们村第二年种植靖江香沙芋培优品种‘靖芋1号’,去年种植11亩,今年扩种2亩多。”红英村党总支副书记孙红滨介绍,“靖芋1号”口感很好,去年每千克售价20元以上。红英村计划逐步扩大“靖芋1号”种植面积,做大香沙芋产业,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香沙芋是我市特产,素有“芋中板栗”美誉。在江苏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我市解决香沙芋脱毒繁育技术难题,2020年选育出“靖芋1号”。“靖芋1号”的“芋栗”之味更香浓,高产田块比普通香沙芋亩均产量增产近四成,已获省级品种认定,去年精包装的“靖芋1号”每千克售价高达34.5元。近年,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种芋扩繁基地,开展“靖芋1号”种芋扩繁,逐步向芋农供种。

据统计,今年,“靖芋1号”将扩种近100亩,种植户集中在生祠镇。

蔬果园春日管护促丰收

“我从正月初五开始为葡萄树整枝,最近已经完工,接下来要忙的是葡萄园的消毒、覆膜、浇水、施肥等。”在城南办事处昆盛村16组,已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村民于卫民有条不紊地开展葡萄园管护,他种植了20亩葡萄,包括阳光玫瑰、红富士、巨峰、沪太8号等8个品种。“春季田管是葡萄高产的关键,一点都不敢马虎。不过,葡萄园配备滴灌设施,水、肥精准滴灌,省工节本又高效。”于卫民说。

连日来,城南办事处的葡萄种植户们都在精心开展葡萄园春季管护工作,为今年葡萄丰收筑牢根基。

 

图为在马桥镇横港村,蔬菜种植户赵小涛在大棚内驾驶农机整地。

走进马桥镇横港村800多亩蔬菜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内,有的在采收蔬菜,有的开进农机加紧整地,有的施肥到位即将播种,处处忙碌景象。

“我租赁的大棚宽8米、长60米,在棚内驾驶农机很方便。”来自河南省的蔬菜种植户赵小涛在大棚内驾驶农机整地。他去年11月底租赁横港村29个大棚种蔬菜,春节以来第一批青菜陆续上市。当前,基地还根据采购商订单,播种白菜、鸡毛菜等。“我种植的多为周期短的蔬菜,主要销往苏州市。早春时节,蔬菜大量上市,一直忙个不停,没有一个棚子闲着。”赵小涛说。

蟹苗捕捞投放忙

春投一篓苗,秋收万斤蟹,又到了一年蟹苗投放时。连日来,澄靖园区老蔡家庭农场的蔡惠忠、翟壮娣夫妻抢抓晴好天气投放蟹苗,让小螃蟹们“喜迁”新居。

蟹苗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蟹的品质,蔡惠忠家的蟹苗都是他亲手培育的。“蟹苗塘内的水质与蟹塘内的水质是一样的,不用担心蟹苗适应问题,也避免了蟹苗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缺氧情况。”蔡惠忠将蟹苗从育苗塘中捕捞上来,一桶桶硬币大小的蟹苗一被倒入筛选盆就瞬间四散开来。蔡惠忠介绍,这些蟹苗将按照规格进行分拣,检验合格的蟹苗才能进入蟹塘开始下一段“成蟹之旅”,“我们要将早熟的‘老头蟹’以及大小脚、规格太小的蟹苗都挑出来,这样才能确保蟹塘里的螃蟹蜕壳基本同步,符合精品蟹的养殖标准。”

 

图为澄靖园区老蔡家庭农场将蟹苗捕捞上来,分拣后准备投入蟹塘。

“今年蟹苗发育得很不错,每亩塘约投放蟹苗1000只。目前,投放进度过半,其余将在本月底前投放,希望今年也能有一个好收成。”蔡惠忠说,投放后,需要密切关注蟹苗生长状况、天气的瞬息万变、塘口水质的微妙变化等。

“茂盛的水草能为蟹提供栖息环境和部分食物,有效调节水质,让整个蟹塘形成生态循环。”蔡惠忠说,农场螃蟹养殖面积已扩展至百亩,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精力在水草的种植和维护上。同时,有意控制养殖密度,确保螃蟹享受最佳生长环境和空间。去年,出产的螃蟹平均体重超4两,最大的近9两。

近年,我市逐步推广河蟹养殖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多个规模养殖基地购置了投饲、增氧、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草处理等机械设备。这些养殖基地投放蟹苗后,无人机投饵等作业将有效提高蟹塘生产管理效率和水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