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要力戒“差不多”思维 “差不多”干部,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在基层治理中,“差不多”就表现为事事都“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差不多”表面看是为官不作为、为官假作为、为官乱作为,实则是权责不明、激励不足、形式主义、作风不正。那么,基层“差不多”现象究竟该怎么治? 城事·政声 2022年06月02日
鲍鹏山: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文化纵横 2022年06月01日
陆福兴:乡村建设行动亟需制定负面清单 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的路径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乡村建设行动决不能乱来,否则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影响乡村建设行动的效果。因而制定乡村建设行动的负面清单刻不容缓。 新城乡 2022年05月31日
不腐败就难以建功立业?在乾隆朝这些官场乱象让人瞠目结舌 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30日
鲁迅、胡适,为什么被割裂在两大阵营? 三十年代后,左翼的旗手乃鲁迅,自由主义的代表是胡适。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文化纵横 2022年05月27日
周其仁:改革的本质是系统性地纠错 “小道理”盛行——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改。但似乎忘了一条大道理,那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在合法的框架里进行。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另起炉灶,“不和你玩了”,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 财经视点 2022年05月24日
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镇长离“一把手”的距离有多远? 如果镇长自己也真把自己当个“角儿”了,事事做主,不跟书记沟通汇报,就会引起书记反感。书记会认为镇长没有扮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越权,还有争权的味道。 新城乡 2022年05月23日
一个时代的斯文 | 梅贻琦先生逝世60周年 梅贻琦先生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31年(其中北京清华大学17年,新竹清华大学7年),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说,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遗体被送上灵车时,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清华的校旗。 文化纵横 2022年05月19日
中组部徐文秀最新发文:年轻干部“十比十不比” 人比人气死人,那是因为在“跟谁比、比什么、怎么比”上出了问题。只有经常把那些先进模范、无名英雄、普通劳动者作镜子和尺子,多照照、多比比,才会有更正确的方向,心里才会有更多的平衡,才会保持健康心态,升腾起奋进的力量。 前沿观察 2022年05月17日
张鸣:以史为鉴是句美丽的空话 如果教科书问题很大,那么,人们了解的历史就不真。如果这个不真,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还好说,如果有人刻意捏造歪曲历史,那么,就算你有心以史为鉴,得到的所谓经验教训,也是歪的,一定会被带到沟里去。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