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上井冈山是1995年,距今刚好28年。那次我们在南昌大学召开中国高校校报学术年会,会后到井冈山追寻第一代中央领导的足迹。

  第二次是2000年秋高气爽的时候,与夫人一起来的。

  这一次是老夫妻陪小孙女一起来,主要是给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祖孙三人,其乐融融。


  有飞机直飞井冈山,1个半小时。


  知道井冈山,是从小学课本里《朱德的扁担》了解到的,由此又知道了毛主席和朱德司令在井冈山会师。


  四十五年前,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酷爱画画。我曾临摹过老一辈著名画家王式廓先生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会师》。王先生的画作在构图上用了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两位领袖他们那种伟岸身材和伟大瞬间,以及即将握手的那样一种时空场景。朱德带的部队从山下往山上走,意味着他历经千辛万苦带着这支部队最后上山来找毛泽东。该作品作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之一,入选《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另外,我还临摹过陈毅在罗霄山。井冈山会师,毛主席、朱老总和陈毅,都是最主要代表人物。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读中学时,毛主席的三十七首诗词发表时间不长,学校组织诗词背诵大赛。那时,我可以把毛主席的三十七首诗词全部熟练背诵。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全部背过。


  进山打卡天下第一山。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井冈山挥笔写下“天下第一山”六个大字。


  革命圣地井冈山,历史遗迹非常多。马源位于一条茶马古道,毛主席和袁文才会谈结交,朱德和毛泽东会师,毛主席和贺子珍结婚,八角楼等红色革命景点,都在这个地方。


  1927年9月29日,在三湾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之后,毛泽东写信派人送到井冈山宁冈茅坪,与袁文才及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取得联系。袁文才接信后,当即召集龙超清、龙国恩及自己身边主要头目一起商讨,并指派龙超清、龙国恩、陈慕平为代表,去三湾与毛泽东方面联系。

  龙超清一行三人于10月2日抵达三湾,毛泽东亲自接见他们,向他们说明工农革命军的上山意图、政治主张,表示希望同袁文才部合作,一道开展革命斗争。龙超清提议袁文才与毛泽东先到距三湾30里的古城见面。

  10月3日,告别了三湾人民,经过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踏上了迈向井冈山的征途。出于种种考虑,毛泽东决定在古城召开一次党的前委扩大会。会上,毛泽东向大家阐明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以及打算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长期武装割据的想法。但这时,袁文才部代表却提出:愿意给工农革命军一些给养,婉言拒绝“另择高山”。毛泽东见状,即向袁文才代表晓以大义,陈述利弊,并借助龙超清等人的帮助,最终说服了他们。


  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婉言拒绝信,“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立于八角楼对面烈士林园入口处的井岗英杰袁文才雕塑。


  1927年10月6日,古城会议后,毛泽东与袁文才在荷花乡大仓村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大仓会见,从此改变了中国工农革命的命运。


  八角楼景区的毛主席与贺子珍雕塑。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井冈山第一位红军女战士贺子珍,根据工作需要调任前委,担任机要秘书,负责收集报纸、整理文件、抄写资料。她经常和前委书记毛泽东一起讨论革命道理,在工作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两人由相识到相知、相恋、相爱,从革命友谊升华为真挚爱情。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王佐等人见证下,毛泽东和贺子珍在象山古庵内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并肩战斗,历经长征,到达延安。毛泽东与贺子珍,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情与义的严峻考验,共同度过了中国革命上最艰苦的斗争。他们在井冈山上这段情缘,体现了一对革命伴侣真正的战斗情感和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为培养军事干部,在龙江书院创办了红军教导队,亲自上课指导。新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国防大学的前身,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第一期军官教导队在龙江书院开办;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书院首次会见,两支部队的主要领导干部登上文星阁亲切会谈,由此龙江书院被称为“我军军政院校的摇篮”和“朱毛会师圣地”。 龙江书院建于公元1840年,书院坐西南朝东北,砖木混合结构,穿斗式梁架,封火硬山墙,阴阳瓦屋面。书院建筑屋宇参差,天井错落,回廊串通,俗称“九井十八厅”,具有江南山区适应通风、采光和排水的建筑特色。


  朱德和毛主席会师广场。

  1928年,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在这里举行,朱毛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预示着革命力量更加坚强,革命的洪流更为浩大……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所谓八角楼,就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居住的卧室,里面有一个天窗,是成八个角。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卧室。


  楼内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


  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一方大砚台,古朴、典雅。


  2000年,在八角楼中国共产党湘赣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留影,现在里面布置变样了。


  毛主席和朱老总下棋的棋桌。


  在井冈山,毛主席有两块读书石,一块是在大井故居,一块是在八角楼。八角楼这一块是在院内一棵大枫树下,因此叫“枫石”。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棵大枫树底下的石头上看书,思考问题和这找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特,毛泽东借此打比喻给受访的听众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然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撑破蒋介石反动派的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进行武装斗争,起了非常大的宣传鼓舞作用。


  黄洋界,崇山峻岭,风峦叠嶂,气象万千。因为一年四季,这里经常云雾弥漫,像茫茫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所以叫汪洋届,又叫黄洋界。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守卫在黄洋界的我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一部,在党代表何挺颖率领下,借助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凭踞黄洋界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激战,我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战士们把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落在敌人指挥阵地上。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


  挥手黄洋界,后面是崇山峻岭。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毛主席非常开心,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1965年5月28日,72周岁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珍贵视频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巧的很,我今年是第三次重上井冈山,也是72周岁。追寻老人家的足迹,是我们这代人的毕生信念。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看着井冈山的巨大变化,以他诗人的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名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次到大井,赶上下雨。远山近宅,云雾缭绕,像一幅泼墨山水画映在眼前。


  毛泽东的故居,简陋,朴实。


  大井毛泽东旧居前有一棵树,树下有块乌黑的石头,据说是毛泽东当年读书的地方,叫读书石。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1995年来井冈山时照的。下面这一张是今天在这块石头上照的,留影纪念,只是石头后面多了一棵树。


  读书有传承,我让小孙女特意也在此留影,一定要多读书。


  1931年,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大井毛泽东旧居被一把火烧毁,屋后的两棵树也被烧了。几年后,毛泽东带领红军回来打游击,当地群众重修旧居,这两棵树竟渐渐发芽,活了过来。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两棵树也枯萎了,直到改革开放,又复活了,令当地人惊叹不已。

  这两棵树,一棵是红豆杉,一棵是椤木石楠,交错生长,如今枝繁叶茂。


  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经扩建后,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主体巨型花岗岩浮雕《胜利的起点》,是于2007年,由中国鲁迅美术学院设计的,该组浮雕由二百块花岗岩组成,整体形状似一只雄鹰,象征着和平和胜利;浮雕高八米,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长十九点二七米,寓意毛泽东于一九二七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浮雕整体雕刻有一百零八个红军人物,有的在拥抱,有的相互搀扶,更多的红军战士在激动地高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和喜悦;雕塑中间的毛泽东与朱德,并肩站在一起,目视着远方,表现了两位伟人的远见卓识和雄心壮志。


  造访小井红军医院,碰上瓢泼大雨。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


  神山村,位于井冈山市茅坪乡。据神山村周山组村民赖仲芳、赖发兴(袁文才妻子谢梅香的妹妹谢秋莲之外孙)等人口述,彭德怀带领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后,在袁文才的建议下来到了茅坪神山村周山组进行安顿。村民口述,当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居住在赖家祠堂中。


  习近平同志曾于2016年2月2日访问这里,与村民一起打糍粑。我们也专门请当时和习近平打糍粑的村民家,临时蒸了五斤糯米,一起打糍粑。自己品尝自己打的糯米糍粑,别有清香。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区人民焕发出青春活力。井冈山茅坪镇下辖的马源村,于2019年12月24日,马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1年1月11日,马源村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到处是荷香。


  参观一古村楠木林,500年以上的有3000多棵,树围8米以上的千年楠木有5株,令人心生敬畏。

  风水宝地,一门二进士,让小孙女特意留影纪念。


  龙潭景区风景优美。

  仙女潭位于井冈山龙潭景区,俯瞰瀑布如仙女下凡,翩翩起舞;侧视又似出水芙蓉。潭面清澈碧绿,深不见底,水声振耳,浓雾起而生风,风吹山林动,有声有色,如诗如画,使人心静,令人陶然。


  这是2000年夫人在仙人瀑留影,这次下雨路滑,没让她下去。

  碧玉潭瀑布落差达67米,水声震耳,水雾如烟,它座落在大峡谷的始端,三面危崖如削,长满绿苔。一面地势稍缓,浏览便道就在这一边,巨大的水雾从这里腾空而起。


  1995年,在五指峰放荡不羁,这次没去。


  这次在井冈山,特意看了实景演出,令人震撼。演出结束后,与演员留影。


  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行稳致远,诗意远方。

  第三次上井冈山,看着井冈山的巨大变化,学老人家的名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三上井冈山。

  千里来朝圣地,

  祖孙笑开颜。

  到处山清水秀,

  更有农庄乐院,

  老区换人间。

  先看会师场,

  再看八角楼。

  黄洋界,

  大小井,

  不能忘。

  九十六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星星之火燎原,

  井岗精神万年,

  谈笑凯歌还。

  古稀赛青年,

  革命意志坚。


  这次到井冈山,入住在“江西省军盾国防教育井冈山培训基地”,基地座落在红色摇篮井冈山茅坪八角楼。这是一个集“国学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教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培训基地,距离八角楼景区50米,实际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将近300人食宿和培训。

  基地充分利用和挖掘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红色教学资源,构建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教学布局;规划建设了三个教育培训及研学体验功能区:八角楼办公教学综合基地、茅坪红色军事拓展基地、马源研学基地。

  1、八角楼办公教学综合基地:按照干部培训基地打造、配有各种标准的培训教室,可以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红歌教学、红色拓展、篝火晚会、红色电影、红色故事会、红色家书、三湾改编、学编红军草鞋等十多种培训项目和课程。

  2、茅坪红色军事拓展基地:位于基地后山,建有专业的拓展场地和设施,能开展真人CS、神兵天降、竹筏抢渡、勇渡铁索桥、黄洋界炮塔、汽艇冲刺、百米越障、轮胎阵、毕业墙、篝火晚会、红色电影、激情红歌、客家糍粑、土法爆米花、石磨豆浆、农耕农事体验等几十项拓展活动。

  3、马源研学基地:建有能一次性容纳800人的学生宿舍、大型停车场、百果园、百瓜园、百菜园、实验田,开发了自制红军餐、重走红军路、蔬果采摘、农耕体验、磨豆腐、小溪捕鱼、田野拔河、爆米花等十多个研学体验项目和二十多门研学课程。2020年,被评为江西省教育厅省级研学基地。

  军盾基地为半封闭式红色教育基地,68路监控公共区域全覆盖。

  客房:基地共有标间40间、6人间33间、单间4间。按照准四标准打造,所有房间均配备空调、地暖,寒冷的冬季也能舒适如春。

  会议室,配备有适应不同团队人数、需求的培训教室,其中300人多功能厅(LED屏)1个、100人中教室(投影)1个、40人小教室(投影)3个。


  浏览官网 www.jgsxy.com

  基地地址: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八角楼景区军盾国防教育基地

  联系电话:杨老师15651827999


【作者简介】

  方延明,笔名鲁人,1977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担任《南京大学报》主编。2003年,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曾任中国新闻奖、长江奖、韬奋奖评委,2001年获江苏新闻最高奖---戈公振新闻奖。

  方延明专长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54个一版头条重要稿件,先后出版三版《新闻文化》,被誉为我国新闻文化研究领域两个开拓者之一。他发表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造就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理论新闻学学科体系论纲》《我国媒介传播中的悖论问题》3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后获普遍好评。

  方延明对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邓小平理论亦有深入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华文史论丛》《文献》《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软科学》《自然杂志》《江海学刊》《南京大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求索》《晋阳学刊》等著名学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93年发表的《邓小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被中央党校收录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

  独著《新闻文化导论》《新闻文化外延论》《新闻实务方法论》《新闻与文化研究》《新闻文化研究》《方延明文化三论》《方延明新闻作品集》,主编《新闻写作教程》《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等著作。

  方延明文理兼通,出版三版《数学文化》,为我国高学校开设数学文化课做出贡献,获学界同行好评。

  2011年,方延明在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支持下,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首席专家,尽管已经花甲之年,仍14次到藏区考察调研,走遍雪域高原山山水水,主持完成《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专著,以汉藏双语出版,填补了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大范围内影响力问题研究的空白,获学界业界高度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