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10期“人物”杂志刊登了严中先生写的文章《和珅与<红楼梦>》,文章中叙及和珅和《红楼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内中有许多史实值得借鉴。但是感到尚有欠缺之处,或者说尚不能自满其说。

  严中先生认定《红楼梦》系西山曹芹溪所著,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遭到一系列打击,次年曹芹溪随家迁回北京,晚年写作《石头记》,约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芹溪因幼子夭折,深受打击而亡。根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芹溪只活了三十九岁半。

  严中先生写道:

  到了乾隆五十几年间,有高鹗者将《石头记》八十回删改并续写后四十回以《红楼梦》之名刊印流行于世,而它的问世,得力于一位 “名公巨卿”、“大人先生”,此人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和珅。

  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官书称他是正红旗人,一度招入正黄旗。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出生于北京。青年时的和珅就得到乾隆的宠信,30岁时被任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兼都统。乾隆还将和珅尚未成年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指定作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的额驸。这样,和珅就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随后,和珅又被授领侍卫大臣,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并兼理藩院尚书事。乾隆四十六年(1781),兼理兵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事务。乾隆四十八年,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仍兼管户部,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在朝廷可谓“宠任冠朝列矣”!和珅一进人官场,就不择手段暴敛财富一一贪污、受贿、勒索、盗窃国库等等,无所不用其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影视剧中王刚所饰演的和珅

  和珅与《红楼梦》的瓜葛,至今发现的只有一条书证,即赵烈文《能静居笔记》引及宋翔凤的那一条:“谒宋于庭丈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宗(乾隆皇帝的庙号)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宗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朱翔风,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嘉庆五年(1800)乡试举人,做过泰州学正,旌德训导,湖南兴宁、耒阳等县知县,都是七品及以下的芝麻官。但他穷而励学,是常州学派公羊学的重要人物。有人评他已能融汉学、宋学,泯门户之见。又工词章吟咏,时有奇气,时与当世名流唱和。其外祖父庄存舆、舅父庄述祖都久宦京师,为清秘之职,因此他有无数"渠道”能听见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传述,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严中先生下结论:"宋翔凤的话应该是可信的,这一结论可以认为是正确无误的。宋翔风是庄存舆的外孙、其舅父是庄述祖。庄存舆和庄述祖均是常州的出名文人”。且看本文作者所写的"清廉世家——苏州彭"一文中的段落:

  "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好像状元均是落难公子,查考史实,很少有落难公子中状元。"中状元、招驸马”也仅是戏文中的话,各朝科举中有姓名、事迹可查的600多名状元,真正为驸马的,仅唐宣宗的万寿公主所嫁的状元郎郑额颢一例。和家母朝夕相处数十年,常听其倾诉家史,其中不乏轶闻趣事,尤其对科举场中的事,更倍感兴趣,一直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日积月累,居然成为行家里手,最近又接触到一些清朝史实,从而较详尽地了解家母彭氏的历史。

  苏州彭氏源于甘肃陇西彭,古代曾有一分支迁至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明末清初由江西迁至苏州府吴县,后又迁至苏州府长洲县,彭氏家族在整个清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屡屡有人中式,其中不乏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还有数十名进士、举人,历代彭氏子孙均为清廉之土,专心著述,推崇儒理,所以被苏州老百姓褒誉为苏州四大官家"彭潘宋韩”之首,为苏州第一官家。

  苏州彭氏始祖彭行先,字务敏为拔贡生,当授知县,不就。隐居不出,内行完洁,雅善书法。其子彭珑为清初之进士、理学大师,师从黄宗羲(我是余姚黄宗羲之后裔)世称"吴中醇偏”,其子彭定求,丙辰年状元,其堂弟彭宁求,壬戌年探花,兄弟三鼎甲。人称彭氏兄弟为大彭、小彭,家母是小彭后裔。彭宁求幼孤事母孝,祖彭行先课之,益达于学,康熙二十四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官职累迁翰林院侍读,任职詹事府中允,彭宁求禀性恬静、淡泊与人无争,能文善诗词,书法娇媚,遒劲刚柔相济。彭定求之子在婚后不久即逝世,留有一子彭启丰,为丁未年状元,祖孙双双连中二元,即会元状元。令人感到奇巧的是两人在殿试时,主考官均认定为第三名即探花,后均被皇帝钦定,改成状元,这种巧合举世难求。

  彭定求参加殿试后,读卷大臣将他的试卷置于第三呈进,康熙帝问道:“会元卷为什么排第三”,大臣们说彭定求的书法不如前二卷,康熙道:“会元策未数行,有劝勉联躬之意。往时周(敦颐)程(颐、颢)张(载)朱熹岂俱工书者?遂亲自拨置第一”。

  彭启丰雍正四年中举人、雍正五年中会元,殿试时雍正看过全部十份“承恩卷”后,认为第三名最优,遂亲自拨置第一,折封一看,乃长洲彭启丰也,大学士即奏明雍正“彭启丰”者即前朝丙辰科状元彭定求之孙,彭定求为会元、状元,现其孙彭启丰也为本科会元、状元,祖孙同会元、状元者,旷世少有也。雍正听了龙心大悦,当即授他以翰林院修撰,入住南书房,充日讲官,直起居注。彭启丰的女婿庄培因(常州府武进人)是戊申年状元,人称“翁婿状元"。女婿之兄庄存舆是乙丑年榜眼,人称“兄弟三鼎甲"。所以说彭氏家族及姻亲中有祖孙状元、翁婿状元二对,还有兄弟三鼎甲二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彭宁求由其祖彭行先亲自授课中探花,彭启丰由其祖彭定求亲自授课中状元,此二人均是父亲早逝,而由祖父授课,中三鼎甲,这种巧合奇缘,对我来说仅倍感兴趣而已,而使我心灵感到振憾且深受洗涤的,却是如下史实。

  彭定求身为状元郎,后荣任学政、大学士,位居极品,但他淡泊名利,潜心学问,他曾说:“今决计闲居,甘分隐约,实愿讽咏遗经,荡涤渣滓。”彭定求研习宋明儒学遗书,从事著述,其间他积极参与地方公益及文化事业,修葺学舍、祠堂、庙宇。他告诫孙子彭启丰:“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彭定求逝世后,彭启丰家庭生活顿时拮据。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他母亲纺纱织布度日。后来彭启丰位高势盛,也从不骄矜于人,他曾写诗言道:“虚华彩云过,豪士谈笔间,文章千秋业,留于后人看。”终生以著述和书画为乐。

  彭定求位居极品,寿终正寝,并未遭到似曹雪芹家族的突变,身后子孙竟然陷入窘境,要靠纺纱织布亲力亲为度日,可见彭定求两袖清风,家无宿日粮,人无立锥地,令我等后辈倍感荣光。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彭定求身为连中二元的状元郎,受曹寅的委托编撰“全唐诗”,因此可以认定彭定求和曹寅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彭定求和其孙彭启丰均做过日注官,乃是皇帝的近臣,所以应深知清秘之事。家母作为苏州彭氏后代,一直知道《红楼梦》乃是江北人所著,这是彭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家母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段话如果用北京话来说就乏味了,如果用江北话来讲就味道十足了,还有“此头不是丫头,哪来桂花油。”也是如此。家母是红迷,看红楼梦何止百遍,直到九十多岁还是手不释卷。顺便说一下,家祖黄越川是光复会发起人,也和蔡元培一起研究红楼梦,家父黄冲前和蔡元培外甥周大樵也一直研究红楼梦。本文作者可以说从小就受到红学的熏陶,很有可能在彭氏家族的口口相传中,起先是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北人冒辟疆,传到后来把冒辟疆三个字传漏了,只知道是江北人写的了。

  庄存舆的弟弟是庄培因,庄培因是彭启丰的女婿,这样就把证据串联了起来。宋翔凤的说法很可能追溯到源头是出自于彭定求,而宋翔凤的说法是把冒辟疆的家事说成是和珅的家事,他是有意为之的。是想造成一种既成事实,以避免坊间的传说,对朝廷不利,引起乾隆不满而认真追究,那么深知内情的人免不了要被殃及池鱼。

  严中先生的文章中写到:

  纳兰侍御,即纳兰性德(1635-1685),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曹雪芹祖父曹寅青少年时的好友。康照十二年(1673)进士,官一等侍卫。好读书,善骑射。诗词创作皆有成就,词尤突出,以小令见长,有《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词》和诗集《通志堂集》。纳兰性德少时与曹寅同为康熙待卫,彼此友善。曹寅《题楝亭夜话图》有“忆昔宿卫光明宫,而今触痛伤怀抱”等句叙及当年相处情景。曹寅做江宁织造后,绘《楝亭图》遍征题咏,性德为之题《楝亭词》,并撰《曹司空手植楝树记》。后遂有人以纳兰性德为贾宝玉之原型论。

  明珠(1635-1708) 纳喇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权臣。初任侍卫;康熙三年(1664), 晋内务府总管;七年,任刑部尚书;十年,迁兵部尚书;十二年,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个藩王等请求撤藩,朝中有人认为撤藩必乱,不可行,明珠与户部尚书米斯翰、刑部尚书莫洛坚决主张撤藩,康熙帝认可。十六年,晋武英殿大学士。二十一年,廷议耿精忠及其党人罪状,明珠认为耿精忠应处刑,陈梦雷等四人可以免死,卒从其议,陈梦雷等入旗为奴。重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编纂《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等书,皆为总裁官,并因两个《实录》的告成,加太子大傅、太子太师。二十七年,御史郭诱疏劾明珠与大学士余国柱背公营私,谓明珠面奉圣谕,竟敢增减内容,以笼络朝臣;与满洲佛伦、汉人余国柱等结党,把持朝政。康熙帝认为他植党营私,势焰熏灼,舆论沸腾,命将明珠革职。明珠系皇长子胤禔母舅,支持胤禔,与大学士索额图支持的皇太子胤礽对立,康熙帝为保护皇太子,而采取打击明珠的方针,这应当是明珠失势的主要原因。不久,起用为内大臣。康熙帝三次对噶尔丹的战争,明珠皆参与。二十九年,降四级留任;三十六年,复原级。四十七年四月,病卒。

  说红楼梦乃是已故相明珠家事,有诸多说法,据陈康琪《燕下乡脞录》卷五所载:

  姜西溟太史,与其同年李修撰蟠,同典康熙己卯顺天乡试获咎,…...时盖因士论沸腾,有……遥风闻于上,以致被逮,姜竟卒于请室。 ……嗣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待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以先生之贞廉,而瘐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据俞樾《小浮梅闲话》所载:

  《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子名成德,字容若,……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谕,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然则其中举人,止十五岁,于书中所述颇合也。此书末卷,自具作者姓名曰曹雪芹。袁子才《诗话》云:“曹练亭,康熙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极风月繁华之盛。”则曹雪芹固有可考矣。又《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俞樾:《小浮梅闲话》)

  据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九所载:

  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云:“明太傅....田产丰盈,……日进斗金,子孙历世富豪。至成安时,以倨傲和相故,撄法网,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世传《红楼梦》小说,为演说明珠家事,今观此,则明珠之子纳兰成德,至成安籍没时,几及百年矣,于事固不合也。

  据蔡锡著《红楼梦新索隐》所载:

  宝玉即成德……,宝玉前身,乃娲皇所炼补天未用之石。容若则以二甲进士,未获馆选,固亦一次未得补天之弃材也。....宝玉出现时,年方七岁,至十九岁而出家,共十三年;证以容若,年十九岁时,应康熙癸丑科会试,中式贡士,至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年三十一岁而弃世,亦适为十三年。……宝玉之化身有二,贾蓉贾琏是也。盖成德之字曰容若,官侍卫,而贾蓉则以其妻秦氏之丧,曾纳粟为龙禁尉。……且容若之容,与贾蓉之蓉同音。……成德以避东宫嫌名而改名性德,乃贾琏之名,固端慧太子之讳也。...故著明宝玉行二,而贾琏亦必行二。……贾政即明珠,贾政之名,盖以明珠久居政府而名焉。书中贾政,初为工部员外郎,指明珠为内廷散秩大臣之官位也。工宫同音。......贾政被劾罢职,..明珠亦……以郭琇查参而罢政。又贾政起用,复为工部员外郎,而明珠亦起用为内大臣。……书中之贾政,内用外放,而明珠之位,则以内廷为内尚书,大学士等为外廷官耳。……贾政妻王夫人,即明珠妻觉罗氏,……觉罗一氏,实为王族,……故……为王夫人耳。贾母者,孝庄文皇后也,……为乌拉部女。初,其父母以后许字清太宗,嗣以清太祖叛明,……乌拉遂与绝交,以后改嫁叶赫部主养汲弩第三子金台什,即容若之曾祖母也。……天命四年秋,清伐叶赫,……后被虏,太宗纳焉。……书称……史太君者,盖言顺治太后,多经国变,……与兴亡之历史有关。……宝玉之称史太君,不曰奶奶太太,而竟称之为老祖宗。夫老祖宗者,曾孙称其曾祖父母者也。

  容若官侍卫,冒辟疆的孙子冒浑,曾孙冒重光也都是康熙、雍正的侍卫,汉人作为带刀侍卫,这是清史中少有之事。

  据俞平伯《红楼梦辩》卷下十四所载:

  颉刚……说:“《读红楼梦杂记》,是同治八年,愿为明镜室主人,在杭州刻的;《愿为明镜室词》,是旌德江顺怡作的;刻的时候与地方,都是一样,可见这杂记,是江顺怡所作无疑了。”……现在把这书有精采的文字,选录下来……“或谓《红楼梦》为明珠相国作,宝玉对明珠而言,即容若也。窃案:……苟以宝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盖《红楼梦》所纪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

  据《王静庵文集》所载: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为谁,……综观其说,约有两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即为纳兰性德,……按性德《饮水诗集·别意六首》之三曰:“……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又《饮水词·于中好》一阕云:“……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又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葬花二字,始出于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附会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至谓《红楼梦》一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 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

  据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辩证》所载:

  钱静方氏《红楼梦考》…… 据纳兰容若所著《饮水词抄》,中有《亡妇忌日有感•金缕曲》词,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谓葬花二字,即从黛玉葬花一段故事脱卸而来,因断定黛玉即为容若德配。其集中他作,亦多宾从间酬赠之什,如南丰,梁汾,及西溟,质夫,荪友,迦陵辈,当皆在金钗之列。又《饮水词》有《满江红》一阕,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子清即雪芹也,为雪芹与容若有文字渊源之证。……按此说虽非书中本事,然实出故家传闻,且可证明为康熙朝事,决非乾隆以后人所为。盖当时作者,欲避免其叙述宫闱阴事,诽谤时政之迹,故特托之贵阀家事,以远时忌。而当时贵阀,首推明相,加以容若公子,风流文采,交游遍天下,乃为此想当然之词。……且钱氏以容若之友荪友迦陵辈,谓与容若夫人同列金钗,尤为拟不于伦,无此情理。

  容若,名性德,原名成德,满洲人,十八举乡试,十九成进士,大学士明珠子,生长华阀,勤于学问,……自著有(通志堂集》。……张南山《诗人征略》云:“世所传《红楼梦》贾宝玉,盖即容若也。《红楼梦》所云,乃其髫龄时事,其诗善言情,又好言愁,有诗云:‘幽谷有美人,无言若有思。”诗中美人即林黛玉耶?……又云:‘船山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高兰墅所补。

  以上所述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红楼梦著作者为容若之派别,主要是中了乾隆所施的“引君入瓮”之计。乾隆的目的就是要把红楼梦作者的帽子套在容若身上,这样人们就不会怀疑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更不会认为康熙乃是冒辟疆和董年所生的儿子了。这样他就可以坐稳江山了。

  其实仔细研究以上种种说法,均属牵强附会:首先纳兰成德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三十一岁。他死时,他的父亲明珠,正在极盛的时代(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不久又晋太子太师。)我们如何可说那眼见贾府兴亡的宝玉,是指他呢? 其次,俞樾引乾隆五十一年上谕,说成德中举人时,止十五岁,其实连那上谕都是错的。成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康熙壬子,他中举人,时年十八,明年癸丑,他中进士,年十九。徐乾学作的《墓志铭》,与韩菼作的《神道碑》,都如此说……若宝玉中举的年岁,可以附会成德,我们也可以用成德中进士和殿试的年岁,来证明宝玉不是成德了。第三:……成德原配卢氏,为两广总督兴祖之女,续配官氏,生二子一女。卢氏早死,故《饮水词》中,有几首悼亡的词。若以这区区几首悼亡词来附会林黛玉,也未免太草率了些。

  另外,见《货庑剩笔》一则,记《红楼梦》,亦谓叙纳兰故事。……其所引证,则与他人……不相同,因节录其大略于下:……《赁庑剩笔》著者,署一“虎”字,不知为何许人?称此说得之袁爽秋,袁则得之于钟子勤者也。其略云:纳兰眷一女,……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著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妹,而宫禁森严,……始终无由通一词,帐然而出。故书中林黛玉之称潇湘妃子,乃系事实,否则黛玉未嫁,而诗社进遽以妃子题名,以作者才思之周密,不应疏忽乃尔。

  其实张行在《小说闲话》中所载的“赁庑剩笔”中所写的林黛玉,原系千里草董小宛,她是顺治的皇贵妃,所以冠以潇湘妃子乃系出于事实。如果不把林黛玉称为潇湘妃子,那么董小宛作为妃子的事实也改掉了,那就不成为红楼梦了。所以增删者不能改,改了就面目全非了,也不敢改,因为一改涉及面太广,不是伤筋骨,而是脱胎换骨了。

  严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那么,和珅是如何发现《红楼梦》,又是将怎样的《红楼梦》呈献给乾隆的呢?周汝昌先生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梳理出了这段史料。”

  周汝昌先生在他著作的《红楼梦新证》中有一章节为“史事稽年”,多达十万字,周汝昌先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史实,凡是与红楼梦有关的均一一列举出来,这对后人探求红楼梦真谛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周汝昌先生功不可没。

  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乾隆下有一道谕旨,下令“采购群书”,目的是“寓禁于征”。时有大兴人朱筠读到这道渝旨异常兴奋,即于三十八年正月上书建议,应该采辑《永乐大典》开馆校编,认为此乃“非常盛典”。乾隆采纳了朱筠的条奏,降旨开设四库 全书馆校书,以于敏中为正总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于敏中病率。到四十五年十月,和珅兼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

  和珅十月十五日充当了正总载,第二天十六日,就有一道奏折, 是参劾校书疏忽的曹文埴和仓圣脉的。四十五年十一月,乾隆下谕说:

  “前令各省将违碍字句书籍,着力查缴,解京销毁。现据各督抚等陆续解到者甚多。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如明季国 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至南宋与金朝关涉词曲,外间剧本,在往有扮演过当,以致失实者;流传久远,无识之徒,或至转以剧本为真,殊有关系,亦当一体饬查。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著传谕伊龄阿、全德,留心查察,有应删改及抽撤者,务为斟酌妥办。并将查出原本暨删改抽撤之篇,一并粘签解京呈览。但须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

  此处应该先提一笔,乾隆第一次下江南,目的地首指如皋,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乾隆在乾隆十六年时的行踪。那时他了解在如皋坊间传说《红楼梦》系冒辟疆所著作,康熙乃是冒辟疆和董年所生的儿子,这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他下旨把冒辟疆的著作以及冒辟疆和众多诗友创作的“同人集”都收交了。然后由冒辟疆的庶弟冒褒的孙子冒念祖重新整理,删去了十分之七的作品,以及对一些文章作了大刀阔斧的删减,把一切碍语尽行删减,最后在出版前由如皋的县丞和教谕予以审稿,认定没有问题了,再公开出版。这在《冒辟疆全集》中冒念祖写的序文中有提及。其实不单是冒辟疆的文集,就算曹寅的文章也遭到了严格审查。把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来到如皋认父,所写的诗歌尽行删去,所以冒辟疆和诗友的“西堂诗”,成卷时有牛腰粗,删除后连一首也不见了。只有在《冒氏宗谱》中有学宪丁思孔写的序文,曹寅的“西堂诗”也只有篇名,而不见诗词。另外吴梅村、龚鼎孳、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是删的删、禁的禁。除此之外,董年282亩的祭田也在乾隆十八年,由皇家管理划归冒氏家族管理,冒氏家族还和官府签署了八项契约。

  乾隆十八年之后,官府对红楼梦这部书也开始注意起来。所以冒氏后裔要对红楼梦作删减,因为冒辟疆1693年去世之后,董年经过十年努力,直至1702年逝世,其间增删五次,虽然已把大部分的碍语去除了,但并不彻底。很有可能与皇家有密切关系的尹继善,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了解这一事情,那时西山的曹芹溪在尹继善处担任“篾片”,所以西山曹芹溪受尹继善的委托,着手“改造”红楼梦。曹芹溪的祖父曹寅和冒辟疆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曹寅还以立松轩的笔名给红楼梦作批语。冒氏族人把红楼梦原稿装在冒辟疆夫人苏元芳放花样稿子的书箧内,交给了曹寅。这样两只书箧成了西山曹芹溪的财物,如今还在北京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内,西山曹芹溪成了冒名顶替的牛布衣。至于西山曹芹溪成为胡适认定的红楼梦作者这在本文中略有叙述,详情在其他文章中有叙。

  玄烨的皇十四子由胤禛改名为胤禵,他的儿子为弘明,和乾隆弘历为堂兄弟。弘明的儿子为永忠,他和胤佑的孙子永珊为堂兄弟,和永璇也为堂兄弟。永珊和明义是舅甥关系,而明义和墨香有亲戚关系,墨香和敦诚敦敏是叔侄关系,敦诚敦敏和西山曹芹溪系朋友,西山曹芹溪投靠的主子尹继善和永璇乃是翁婿。西山曹芹溪是曹寅的孙子,他知道曹寅和红楼梦作者冒辟疆有扯不断的关系,所以他熟知红楼梦。另外他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如果把其当作牛布衣,成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倒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敦诚敦敏称西山的曹芹溪为曹雪芹,曹芹溪欣然默认,而乾隆也正好缺这样的人选,可以避免人们猜测是如皋的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所以这样阴差阳错地把红楼梦作者的帽子套在了曹芹溪的头上。而曹芹溪又何乐不为,于是牛布衣横空出世。

  其实在那时并没有人十分肯定地认定曹芹溪是《红楼梦》的作者,只是胡适经过所谓的考证,才推出这一论点的。现在来看一下,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乾隆下谕旨:“各省将违碍字句书籍,着力查缴,解京销毁。”查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凡是涉及康熙身世之类的事,即雷厉风行,打击力度大,往往是不遗余力。而且:“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由此看来,“长生殿”、“桃花扇”、“捨孤救孤”等戏剧,均在严禁之列,因为内中均涉及康熙的身世。

  在苏杨一带有如下的说法:即如皋禁演“董小宛”,南通禁演“杀子报”。如皋如今属于南通地区,在清初如皋和南通均属于扬州府。董氏姐妹是顺治的皇妃,更是如皋冒辟疆的爱姬,如果在如皋演“董小宛”,那么董小宛和董年的事情不就真相大白了?董小宛和顺治生了皇四子,被顺治封为荣亲王,顺治心中十分高兴,要立荣亲王为太子。如此一来,冒辟疆和董氏姐妹一心一意的“兴越沼吴”的计谋就要泡汤了。荣亲王仅存世三百天,就莫名其妙的死了。顺治十分伤心,董小宛反而劝阻顺治节哀,没有表现出一个母亲应有的丧子失明之痛。这不是很奇怪吗?令人费解!因为只有荣亲王离世,皇三子玄烨才有可能继大位,这就是“杀子报”的来由。董小宛只有杀子,才能报效大明,成就冒辟疆反清复明的夙愿。这情况和红楼梦中的程婴捨孤救孤相合。

  谕旨还特意指出:“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这句话就很明显了。明季国初之事,其事之大莫过于康熙是冒辟疆的儿子之事了。以至于会有大明朝的遗老遗少常借用“南宋与金朝”的关系来影射大明和满清,所以这些借古讽今的诗文一律列入严禁的范围。

  谕旨还特别强调:“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苏扬是指苏州、扬州,苏州是董氏姐妹的故乡,扬州则是冒辟疆的老家。谕旨这般写还不明白吗?乾隆不放心,特意关照“务为斟酌妥办”,要斟酌妥办,这就是说要顾及皇家的体面。另外,冒辟疆和董年是康熙的亲身父母,他也不敢大张旗鼓地轻举妄动,弄得不巧会弄巧成拙,最终不可收场。所以不能一律销毁,只能删改及抽撤。而且还得将查出原本暨删改抽撤之篇,一并粘签解京呈览。乾隆是十分重视此事的,而且要御目亲览,以消除内心的忐忑。最后乾隆添上一句话:“但须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可见这些动作都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的,是见不得阳光的。乾隆生怕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真相,可见身为万万人之上的万岁爷也有难处 。所以说深刻理解这一谕旨,对于认识《红楼梦》一而再,再而三地删改和抽撤的缘故是大有裨益的。

  严中书中写道:谕旨下达不几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春,和珅得知时任刑部侍郎,后任户部尚书、两江总督的苏凌阿家藏的一部《石头记》钞本被鼠咬伤,正付琉璃厂书坊“抽换装订”,和珅即与之借阅。

  这位苏凌阿,与和珅的关系也很密切,据《啸亭杂录》云:“苏相国凌阿,姓他塔拉氏,中庚申举人;晚年与和相联姻,始洊公卿,龌龊守位,无甚表见……”

  和珅是位乖巧玲珑之人,他知道其亲家苏凌阿可能会闯大祸,因为和珅有24位小妾,内中有一个是如皋人,如皋盛传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红楼梦中有碍语,苏凌阿家中所珍藏的是原始本,而琉璃厂书坊乘“抽换装订”之机,作盗版发行。若这事被乾隆获悉,非同小可。为了免被殃及池鱼,另外还可以获得乾隆的欢心,所以和珅决定亲自出马,寻觅一个读书相公,把《红楼梦》再作删改。

  严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于是,和珅在乾隆五十六年,请来了写书高手高鹗,请他删改增补《石头记》。高鹗(1763一1815年),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辽东铁岭人,隶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初居北京郊区,早年为衣食计,授徒五载,后又曾远去他乡,依人作幕。乾隆五十三年(1788)顺天乡试举人。后屡试不第,“闲且惫”。

  严中先生写高鹗后屡试不第,“闲且惫”。屡试不第的试并不是科举考试之试,而是考棟选知县之试,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高鹗中第十四名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九月参加棟选湖北知县,落选,成为一个失意的举人。和珅看上了他,要他来篡改红楼梦,而高鹗认为能为和珅效力,巴结贵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两者一拍即合。他找到了已是没落的出版商程伟元,据周汝昌先生考证,程伟元乃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出版商。

  且看严中先生是如何写的:

  高鹗和他的好友程伟元早就看过《石头记》。据程伟元说:《石头记》“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并改《石头记》书名为《红楼梦》。于是,高鹗就对和珅实话实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辛亥、乾隆五十六年)春,友人程子小泉(即程伟元)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欹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高鹗还对和珅说:“我拜诺后,即对是书’详加校阅,改订无讹’,如今已大体完成。”和珅大喜道:“如此甚好,你把书稿拿来我看,然后进呈皇上,自有你的好处。”

  高鹗着手删改红楼梦,因为高鹗的祖籍是辽东铁岭,隶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乾隆五十六年春对一百廿回的红楼梦加以修辑整理,以木活字排印出版,世称“程甲本”。根据周汝昌先生考证,在程甲本发行后,立即发现内中有问题未及删除,于是立时三刻又重新排版,出现了程甲本中的的乙本,但是程甲本的乙本出版后,仍达不到要求,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在删除了几十处,字数多达二万多字之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又重加修订印行,这就是世称的“程乙本”,其实这程乙本应称程丙本。当时要印行一部书,银子要千两,是知县十年的薪俸。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接二连三地印行,所化银子如流水,高鹗是失意的读书人,程伟元是穷出版商,哪里来的银子?

  且看严中先生所写的文章:

  高鹗很快将书稿送到和珅手中,和珅一看,觉得宁荣二府不应败亡,而要“中兴”,且最后应有“兰桂齐芳”的描写。至于前八十回,个别“违碍字句”也应删削才是。于是,高鹗按照和珅的旨意,进行改写。和珅读完高鹗续改的书稿,十分满意,于是将其进呈乾隆,乾隆阅后大加赞扬,同时默许和珅把它交由武英殿聚珍版出版。从此“全本”或称“全璧”《红楼梦》流毒全国,《红楼梦》的书名也正式取代《石头记》了。

  原来有靠山,出版是武英殿聚珍版出版,是皇家出的银子。这和冒辟疆的堂叔冒蒙求编写冒氏宗谱的情况一样。曹寅的好友陈鹏年在为《冒氏宗谱》写的序文中写道:这宗谱是三兄(即顺治第三子,也是冒辟疆的第三子玄烨)要随时查阅的,要列入皇宫的档案馆中的,所以冒蒙求日以继夜地撰写,而且接受康熙所赐的匾额和银子。

  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同年十一月,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乾隆六十年闰二月,高鹗相继参加拣选甘肃、贵州、广西知县均落选,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乙卯科,和珅是该科读卷官,高鹗高中三甲第一名进士,后来一路官运亨通,以汉军候补中书在内阁行走。这叫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高鹗和和珅之间的关系,彼此心照不宣。

  京城前海有一座府第,曾是康熙皇帝第十四子胤禛的赐第。相传胤禛本是康熙晚年内定的皇位嗣人,早先封为贝子,后为抚远大将军,镇守西北,康熙倚为左右臂,使其历练干材,以便传位。其实这种传言是子虚乌有之事,胤禛和胤祯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作为同父同母的兄弟胤禛当然是康熙和胤祯所依赖的对象。一个胤祯在身旁,随时可以召唤,一个胤禛带兵在外,康熙当然放心。所以根本不存在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把十改成于。康熙把自己视作是浴火重生的崇祯,崇祯死于1644年3月18日,康熙是隔了整整十年后的3月18日出生。崇祯生于1611年,冒辟疆也生于1611年。康熙把皇四子取名为胤祯是有道理的,胤是后裔,胤祯即是崇祯的后裔,而且康熙把圆明园赐给胤祯,圆明园的圆和原相通,圆明园意即原来就是大明的园子。北京永定河的终点在圆明园,永定河原是清河和浑河合并而成,由康熙命名,这代表满清和大明合二为一,而且要子子孙孙永久定下来,不能更改。祯的意思是吉祥,《诗·周颂·维清》“维周之祯”,可见祯既维清又维周,周乃华夏,康熙为胤祯取名是煞费苦心的。而禛乃是以真诚而受福佑,这就意味着康熙要求皇十四子以真诚对胤祯而受福佑。

  严中先生写道:这位胤禛曾建功立业,收复西藏。曹芹溪的大姑丈老平郡王讷尔苏,就是跟随他的副手。不料,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胤禛在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母舅隆科多和晋川陕总督、妻兄年羹尧(年妹为胤禛的侧福晋)的帮助下夺取皇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将抚远大将军胤祯从军营召回京师,于是这位大将军遭到“整肃”,幸而留下一条性命,雍正命他到遵化去“守陵”,并将“胤祯”改名为“胤禵”。

  根据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梦新证”所披露的历史史实,胤禛回到京城后,颇具野心,意欲取代雍正,这样一来,胤禛没有好果子吃了,被派往遵化“守陵”,名字也被改了,不能用代表真诚的禛字,只能用代表“福”的禵字。西山曹芹溪的大姑丈老平郡王讷尔苏是胤禛的副手,当然要受牵累,这也是曹家后来被抄家的原因之一。

  雍正继位后,为抹去这一心病。于取得帝位后不到五年,就以种种罪名将隆科多囚禁于胤禵府第直至死去,从而落得了一个 “兔死狗烹"的下场。而当时监视圈禁隆科多的则是曹雪芹堂叔祖——侍卫曹宜。

  雍正对曹家是区别对待的,对反雍正的皇长子、皇二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结伙成党,雍正是坚决打击的。而对自己忠心耿耿之人,则予以提拔重用,曹宜就是一个例子。隆科多被囚禁直至死去,年羹尧也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而接替年羹尧的人是岳钟琪,其副手就是冒辟疆的重孙冒重光,冒重光成为雍正的带刀侍卫,雍正还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带赐给冒重光,可见雍正是深知内情的,所以对冒重光格外青睐。

  由于和珅在“改造”红楼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和珅奏请乾隆将此府第赐给了他。后来和珅看了《红楼梦》,根据书中对景物的描写,对府第扩充增饰,拆旧翻新,以至成为当时整个京师首屈一指的阔府,使得不少王公费族为之眼红,据《天咫偶闻》卷四中云:“恭亲王邸,在银锭桥,旧为和珅府第。从李公桥引水环之,故其邸西墙外小溪清驶,水声霅然,其邸中山地,亦引溪水,都城诸邸,惟此独矣!坤败,以赐庆亲王。相传乾隆之末,诸王相聚,语及和坤,争欲致之法,王(庆亲王永镇)独无言:仁宗(即后来继位之嘉庆帝)及诸王诘之,王曰:"我自顾无此大志(指继承帝位),但欲异日分封时,得居此第,足矣'。一笑而罢。珅败,上竟如其言。”将和珅府半为和孝公主府(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尚和孝公主即十公主),半为庆亲王府(时尚为郡王)。道光年间,“庆郡王府”和“十公主府"相继“撒府”,此府后来归了恭亲王奕诉,故今人尚称“恭王府"者是也。正是因为和和珅居府时,曾按照《红楼梦》中的景物对府园进行过仿置,因此,不少人都认为恭王府园曾是《红楼梦)中贾府及大观园的原型。

  其实恭王府根本和贾府及大观园没有关系,冒辟疆居住的冒家巷有东府西府,其居住的房屋和贾府完全一致。冒辟疆就是根据自己居住的房屋来描写贾府,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所以冒辟疆描写贾府有条有理,一丝不乱。作为其爱姬脂砚斋也生活在冒府,所以在写脂批时对房屋的布局也是心中有数,没有出错之处。至于大观园则是根据水绘园作摹本的,如今的水绘园已是4A级景区,景区和冒辟疆所处的水绘园已有所变化,但是根据《冒辟疆全集》,冒辟疆对水绘园的描述,则和大观园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冒辟疆均是作实描述,并无虚构,从而可以证实是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

  补充材料:

  一、和西山曹芹溪有关系的权贵人物

  1)敦敏(1728—1796),

  2)敦诚(1734—1791),他俩都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

  3)墨香系敦敏敦诚之幼叔,墨香(1743—1790)乃明义堂姐夫。

  4)明义(约1737—约1803),明义是裕瑞的舅舅。

  5)裕瑞(1771—1838)宗室。

  6)奕绘(1799—1838)乾隆之孙,其诗作写清楚红楼梦的真相。 裕瑞系豫亲王多铎之五世孙,墨香系阿济格之四世孙。裕瑞的外公傅文是乾隆之国舅,明义是傅文之侄儿。

  7)永忠系皇太极之五世孙,弘旿(都统)弘晓(1722—1778)是乾隆弘历的堂兄弟。

  他们几个人都看过红楼梦。己卯本石头记抄本是弘晓家的下人抄录的,永忠读的红楼梦抄本是从墨香处借来的。

  二、乾隆的孙子奕绘

  清朝宗室奕绘(1799—1838)是弘历(即乾隆)的孙子,观古斋抄莲集卷二载,奕绘在嘉庆己卯(1819)作《戏题曹雪芹石头记》:“梦里因缘那得真,名花簇影玉楼春,形容般若无明漏,示现毗庐有色身。离恨可怜承露草,遗才谁识补天人。九重斡运何年阙,拟向娲皇一问津。”因为奕绘是乾隆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对红楼梦心心念念,一心想把红楼梦中的事情推到明珠身上,如此一来就可以否定康熙是冒辟疆的儿子的事实,作为乾隆的孙子自然明白。

  “梦里因缘那得真”,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书中是一对双玉,貌似天成一双地就一对,其实是水牛角黄牛角,各归各的。贾宝玉到了天庭,林黛玉根本将他视作陌路人,在现实生活中,顺治和董小宛也是貌合神离,否则皇四子荣亲王也不会只存世三百天就莫名其妙的死去。第二句“名花簇影玉楼春”:名花为谁?乃是芙蓉花,簇影:则和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相合,玉楼春:可以认为是董氏姐妹居住之处。“形容般若无明漏”,般若是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一译“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正因为是诸佛之母的缘故,所以造成“无明漏”,即大明的天又被补上了,没有漏洞了。第四句为“示现毗庐有色身”:照道理佛是不现身的,佛祖无处不在,而且在人们的心中。而今这佛祖现身了,成为有色之身。而且大佛的名称叫毗庐大佛,即太阳佛,这大佛就是如皋定慧寺的毗庐大佛。第五句“离恨可怜承露草”:草乃是千里草,是董小宛和董年姐妹俩,董小宛承了顺治的甘露生了皇四子荣亲王,但他夭折了去了离恨天。红楼梦中写林黛玉死后升天去了离恨天。而董年承了冒辟疆的甘露生了皇三子玄烨,就如红楼梦中写惜春,其“虚话语”一首最后二句诗为“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惜春最后是出家为尼,展现了“色空”的禅理。但是她结了长生果,就如董年后来出家为尼,她生了玄烨即长生果。长生者为万岁,长生果的外壳为麻皮,玄烨生过天花,脸有麻皮,果中有红色的衣,表示玄烨是代表朱氏大明的,而长生果的肉是白色的,则和董小宛的表字“白”相合。第六句为“遗才谁识补天人”:遗留下来的有大才之人,有哪一个能识得补天人?可能没有一个人想到:女娲补天,真正补天的人正是董氏姐妹。董小宛遵照冒辟疆的意愿,动脑筋想办法,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使玄烨登上了皇位,将破了的天给补上了。第七句是“九重斡运何年阙”:斡(wo)作旋转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九重斡运就是说皇帝的命运是旋转的,由大明转到满清,又由满清转回大明。“阙”有去除之意,意即皇权不要再转来转去了。最后一句为“拟向娲皇一问津”:就是讲要向女娲讯问究竟出路何在?刘昼《新论·崇学》“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从这首诗来看,这位皇家宗室的奕绘是完全了解内情的人。也难怪,冒辟疆是康熙的老子,在皇宫中应该有许多人知道。冒辟疆的孙子冒浑、重孙冒重光分别是康熙和雍正的带刀侍卫,冒辟疆的后代世世代代世袭爵位,一直到光绪年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