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事多面广而且很繁杂,初入职的干部有时会因不适应而泄气。笔者在与县级基层部门、乡镇(街道办)和社区干部打交道的过程中,觉得有三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干部,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解决好基层干部负担过重的问题。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可以说有若干个上级,若干项指标,若干次考核,党务、政务、经济、社会事务、城市管理、综治、维稳、信访、防邪,还有若干创建活动、接待保障等等,工作多不可怕,怕的是整天忙于上报材料,没有时间把工作落到实处。

  有时有些地市级部门的一个单项工作都要求区(市)县的下级部门每周上报材料,区市县部门也就只能向乡镇(街道)“如法炮制”,把所有的工作累积起来,基层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曾经,某地有个街道办的班子成员没人愿意分管城管,结果就搞成了班子成员轮流分管,造成了工作上的脱节,令人哭笑不得。在基层,过去听说每月要排名,大家都很紧张,但现在,好多人都“麻木”了。“要撤职就撤吧,无官一身轻。”

  迎接没完没了的检查考核和材料报送确实让基层干部反感,上面若干个“口子”安排布置的事项,到乡镇(街道)则是某个办公室的一两个工作人员去对接文字材料工作,真的是有时间做材料,就没有时间深入一线了解问题,导致很多时候疲于奔命的材料过关了,但实际效果则是另一回事。由此可见,基层减负力度还是不够,还应该再做更具体更细化的强制性规定。

  二是要解决好基层干部苦乐不均的问题。必须承认,能者多劳是基层干部最大的特色亮点之一,问题是能者多劳并没有与多劳多得完全挂钩,时间长了,“做不来”成了某些不干事的干部职工的“护身符”。

  如,在县级部门机关单位,总有迟到早退问题,这些人工资不少而且待遇优厚,这类迟到早退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波及到每一个角落,基层单位有些干部职工也心安理得地什么事都不做,致使基层干部职工工作量不均问题愈演愈烈,形成了“破窗效应”。

  所以,基层纪律作风建设不能绕过“迟到早退”这道坎,必须一视同仁,人人有活干,人人有目标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层级,必须做好示范。

  三要解决好基层干部人才成长的问题。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去完成,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是逐步成长的,脱颖而出是一个人成为人才的标志。年轻干部要成长成才不仅需要实际锻炼,而且更需要有人教有人带,并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执法工作更是如此。

  如,拆除违法建设,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取缔沿河直排等,既要实现执法目标,又不造成重大突发事件,所谓执法工作中的身经百战,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一线执法必须要有经验,这种经验只能在具体工作中去生成,要安排有经验的同志去做好传帮带,才能更好地促进年轻干部能力的提高。

  但是这个氛围似乎并不浓,这正是一些执法单位存在的缺项,不客气地讲,没有在一线成功执法的经历,就难以服众,也难以成长为本部门的领导,更难以成长为高层次的优秀干部。

  解决这个干部成长瓶颈问题,关键不在某个干部本身,更在部门单位要制定相关制度,把新入职的干部投入到一线执法的“炼炉”里去摸爬滚打,使之脱胎换骨,形成眼睛盯着问题、脑里思考办法的职业习惯,最终成为敢担当、敢作为、有魄力、可再造之人。

  困扰基层干部成长的问题很多,但没有哪一类问题是不可克服的。要以问题为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各项制度,严格组织纪律,使基层更好地人尽其力、人尽其才。也只有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在基层,形成制度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基层组织健康运行,并为形成良好的干部心态和良好工作作风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网-四川频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