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排头兵、富民兴村带头人、推进粗狂式扶贫向精细化扶贫转变的重要环节,第一书记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相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方式,第一书记模式对村一级党组织的把控能力更加有效,对村级事务的管理也更加深入。

  第一书记主体责任的发挥,关乎着精准扶贫的成效,也关乎新型乡村治理模式的成败。对比传统意义上的扶贫,从现有条件来看,第一书记扶贫模式的主导性更强、渗透性更优、资源利用率更高、政策传导更直接、成效也更为显著。

  一、第一书记制度的成效

  目前来看,实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模式,对省定、市定等贫困村的帮扶起到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在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采用“沉浸式”的入村工作方式,形成了村级多元共治局面,对于提升党组织涣散村的组织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制度活力、协调各方优势资源、完善村内基础公益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生态振兴、梳理陈旧的村级干群关系、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等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书记要当好领头雁

  (一)自身党性修养过硬是准绳。

  政治素养坚定、工作作风扎实往往是各级组织部门选派第一书记的首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备选人选对基层的了解程度、之前的工作经历、投身扶贫事业的意愿、对扶贫政策的熟悉程度、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因素,故此被选派第一书记的标准通常都是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同时,第一书记大多都是党性修养过硬的年轻干部,有理想、有思想、有活力、有闯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工作中有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思路、管理能力、管理方法,面对基层存在的诸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等问题,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模式解决问题,确保了第一书记工作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二)怀揣为民服务的诚心是要务。

  为民服务、群众满意是第一书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好不好,得要群众说了算,让群众得到更加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方便,才是第一书记的工作实效。第一书记作为选派的优秀干部,要做到全心全意、实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以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的第一要务,有的第一书记入村后了解到农产品滞销,主动利用自身熟悉网络的特长直播卖货;有的发现村内农产品运输难,主动联系公路主管部门修建生产路;有的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引进产业项目,促进农户增收;还有的着重解决村内公共设施短缺问题,修建广场路灯、美化村容村貌。事实表明,只要怀揣为民服务的诚心实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赢得群众的口碑,群众的拥护。

  (三)搭建整合资源的桥梁是基础。

  第一书记的资源整合带动作用,对于扶贫取得实效不可或缺。作为“外来人”,第一书记在分析村内问题时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局限,更加全面宏观的看待村内经济发展、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村级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增收提供发展新思路、新路径。第一书记的资源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扶贫政策资源,第一书记可以无缝对接市、区、街道办等部门的扶贫办公室,主动掌握最新最全的扶贫政策及信息,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选择政策为村所用,为民所用。其次是派出单位资源,扶贫工作并不是“第一书记”的单打独斗,第一书记的帮扶成效同样代表着派出单位的工作成效。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配套资金、联系销售市场、协调有关部门等方式帮扶村内工作,让第一书记更有底气。再次是第一书记的自身资源,第一书记作为联系基层的一个支点,可以利用支点的放大作用,运用个人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方面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效开展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三、第一书记该怎么干

  (一)抓班子。

  党建引领,班子抓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系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建设,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村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要突出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属性,通过政治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效率,完善组织架构,使村集体脱贫攻坚的斗志和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村两委班子是村领导集体的核心,第一书记要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工作中坚持集体领导制,促进班子成员间相互合作、查遗补漏,最大程度搞好团结,使村务工作真正做好做到位。

  (二)强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首先,打牢制度基础是关键,要坚持“4+2”工作法(即四议两公开),严格按照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的工作方法,对村内重大事项进行全过程跟踪,并对决议结果和实施结果向全体村民进行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其次,要严格落实村务公开、扶贫政策公开制度,通过宣传栏张贴、网上公示等形式,保障村民尤其是贫困家庭对村务和扶贫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村民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再次,第一书记要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特别是扶贫政策资源,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的扶持以及社会资源的加持,以便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开展扶贫工作。

  (三)促脱贫。

  扶危济困,致富先行。第一书记要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工作要务,以促脱贫为己任,有效提高贫困户、贫困村村民、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水平。通过深入走访调查,摸清贫困问题症结,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破除贫困顽疾,同时拓宽思路,有条件的村可以适度发展扶贫产业,如农业产业、光伏发电项目等,在提升村民收入的同时,提振村集体经济,确保增收的长久动力。

  (四)惠民生。

  仁民爱物,暖意融融。第一,完备贫困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可根据需要开展村内小型水利设施修整、铺设生产路、环境卫生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落后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群众生活出行,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件提升。第二,积极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优势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就业技能,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实现脱贫增收。第三,加大关心关爱贫困群众力度,通过宣讲政策、提供扶贫公益岗、走访慰问等方式,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障贫困群众生活需求,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

  四、第一书记要干什么

  (一)强化党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执政体系中重要一环,党建引领的作用在脱贫攻坚中至关重要,必须作为基础性、方针性、保障性的制度来抓实抓好,只有每个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党的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要坚持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干部严格尽责、认真履责,并从基础做起,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提升党员凝聚力,真正让党员带起头来,党支部强起来,群众团结起来。

  (二)真抓实干,强班子带队伍。

  首先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要率先垂范、冲锋在前,拿出敢拼搏敢担当的魄力,融入到群众当中,真正把身份从“外来户”转变成“自己人”,但更要加强内部“造血”功能建设,加强村内带头人的培养,从后备干部中推优择良,培养村内内生干部,解决村干部后继无人、干部断层问题,从而避免第一书记所有工作一肩挑,防范形成过度依赖。同时着力化解部分村内两委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现象,强化村干部履职责任意识,形成班子凝聚力,以避免在开展村内工作时内耗严重情况的发生,进而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蓬勃发展气象。

  (三)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促发展。

  第一书记在派驻工作期间,不仅要立足于村、扎根于民,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要熟悉掌握各级扶贫部门的扶贫政策,聚焦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及时归类梳理,因应施策,对于暂不能答复办理的,及时向上级扶贫部门反应有关情况,做到群众呼声有回应,带动致富有行动。同时还要利用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社会帮扶、行业帮扶等多方扶贫力量的联合,科学有效论证扶贫方式,形成大帮扶大扶贫格局,并保持扶贫政策、扶贫产业可持续性,做到不因第一书记接替或离任而时常变更。

  (四)好学不倦,外强技能内提素质。

  面对基层工作,绝大多数第一书记都是“半路出家”,不论之前学历有多高、职位有多高,开展农村工作毕竟还是“外行”,因此面对基层管理工作要杜绝故步自封,加快角色定位的转变,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关于基层党建、农村治理、农业农耕等知识的储备,并要做到对于扶贫政策如数家珍、熟练掌握,以便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在村工作期间要严格律己,以身作则担当表率,带头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各级党委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强化正风肃纪,以廉洁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真正把脱贫攻坚打造成民心工程。

  五、结语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温暖人心,用真心换得真情。脱贫攻坚不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不只是输血式扶贫的拨款搞建设,不只是逢年过节拉网式的走访慰问,更不只是空喊口号的花架子工程,而是需要第一书记以真情的投入、真心的付出,持续探索宜居村居建设的良方良药良策,带领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负组织和群众的厚望与寄托。

  (来源微信公众号“乡知乡见”(ID:xiangcunyaocan),作者周梁单位:中共济南市章丘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原载于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0-04-30)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