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习近平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汉学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它像一把钥匙,既能打开《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的东方智慧,也能解码巴基斯坦汉学家泽米尔·阿万在“中国奇迹”背后的调研密码。正如学者王悦所言,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全维度的研究,既包含经学、史学的传统学术,也囊括政治、经济的现代领域。这种“多棱镜”式的解读,让世界看到的中国不是神秘的东方古国,而是鲜活的、发展的、与世界同频的生命体。
青年汉学家正是这场对话中最鲜活的“破译者”。澳大利亚女孩安心冉本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却因热爱中文改穿明制汉服传播文化;苏丹的巴达伟不仅教学生读鲁迅,还组织新生写下与中国的情缘故事。意大利汉学家范狄提炼“和谐包容”理念融入国际合作,加拿大陈禄梵用“数字书画”让传统跨越山海,伊朗博士生李织凡通过《平“语”近人》波斯文译本传递中国智慧……他们用新媒体将艰深的汉学转化为可感的日常,以如星火般的“小努力”,点亮了文明互鉴的夜空。
文明的桥梁从不是单行道,而是多元载体的共舞。孔子学院在埃及培育起汉语教学传统,春节申遗让全球共享团圆仪式,“汉语桥”大赛掀起全球热潮,中医药文化获得国际认同。从非遗技艺的海外展演到数字平台的文化传播,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生活化视频到“中文+电商”的技能培训,这些“大布局”让汉学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让文化魅力在交流中愈发醇厚。
汉学之光,更在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当“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时,汉学以“和而不同”的智慧提供破局之道;当全球发展失衡时,它以“协和万邦”的理念指引共荣方向。正如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所言,汉学打破了知识垄断,彰显多边主义特质。这种跨越国界的学术共识,正是打破认知偏见、增进理解互信的关键。
从竹简甲骨到数字屏幕,从丝绸之路到世界中文大会,汉学始终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青年汉学家以学术为媒、以创新为翼,开放平台以包容为怀、以互信为基,让不同文明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愿汉学之光永远闪耀,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之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