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青山环绕,山坡上是茶园和竹林,村里随处可见的书法作品和时不时传出的习武之声,让整个村庄显得更加深远厚重。

  行走在杭州临安上田村,眼前的一切都令人惊叹不已。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曾是大家口中那个闻之则避的“打架村”。

  从穷乱差到示范型村落景区,这个小村庄是怎么做到的?

 文武上田 临安供图

 

  何为“文武上田”?

  上田村位于临安区板桥镇东面,地处临安、富阳、余杭三区交界地段,有“鸡鸣三界”之称,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全村成狭长型,横牛线公路贯穿其中,青山毓秀,绿水长流。

  除了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上田村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十八般武艺”远近闻名。尤以书法和武术最为出名,有“文武上田”之誉,文指书法,武指武术。

  上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吴越王钱镠的后裔迁徙至此,这里便成为钱氏宗脉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庄之一,村落中也保留了许多清代建筑。

  1685年,杭州奠基人钱鏐第三十二世孙钱源携家眷由富阳北迁的时候,约定灯灭即为栖息地。在这深山中一个叫鱼坑里的地方,灯灭,他们就此安家,就是现在的上田村。

  如今的上田村鱼坑里,居住着钱氏大家族,他们都是钱鏐的后代,教育子孙要求能文能武,还有刘氏、潘氏家族,教育子孙重视文化。

  深受熏陶的村民,素爱习武弄墨,有尚文习武的传统,常在农耕之余强身健体、陶冶性情。

  据《钱氏家谱》记载,康熙年间,钱鏐第三十二世孙钱源独创了十八般古兵器的操练套路,用于强身健体。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上田村家家户户都保持着习武的传统,并多次在各类比赛上摘金夺银。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在上田村,人人会书法,其中有多人是省、市、区三级书法协会会员,上田村也被誉为“浙江书法村”。

  

  把“根”守住,让文脉之“泉”汩汩长流


  上田村尚文习武的传统也曾有过断裂。

  过去有一段时间,村里农民住房大多是黄泥垒的墙,年久失修加上房屋前后的乱搭乱建,整个村子乱糟糟的。村民碰上点事儿就爱用武力解决,总打架,“打架村”的名号也随之传开。

  幸而,村庄的文化底子并没有丢,这也成为了村庄转型的突破口。

  2005年,基于上田村的文化和生态基础,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等村里的党员干部商量着创建了“茶香竹海,文武上田”这个品牌,组建了村级文艺队、书法协会、国术团、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力推村庄转型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辟书法创作室、邀请该村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为村民免费指导书法、村里免费提供纸笔等耗材……每每茶余饭后、农时休闲,村民们就会自发来到书法创作室尽情挥毫泼墨。

  几年下来,上田村购买的宣纸已经以“吨”来计算。每逢春节,村民都会书写对联相赠,以书法来传递亲情、友情。

  相比上田书法进展的顺利,上田武艺的恢复却不容易。上世纪七十年代,上田村有专门的国术团,多时有数百名村民共同习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田国术团”逐渐分化,各自为战,甚至出现争斗的现象。

  “上田的十八般武艺在上田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上田悠久的文化传承之一。”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认为,“文武上田”,文和武都不能少。

  2006年开始,潘曙龙带领村两委干部对村民做了大量工作,化解村民矛盾,整合上田的武术团体,直到2007年终于重新恢复“上田国术团”。祖传的“十八般武艺”在2012年还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上田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打造“村落景区”,美丽上田“富”起来了


  文武兼修的钱王风范,被他的后裔继承并在这里发扬光大,为上田奠定了习武尚文的文化底色,也成为其打造“村落景区”、创建省级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临安计划建立12个村落景区,打造成既有村落味道又有旅游业态的乡村新社区,上田村就是其中之一。

  上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村落景区建设,打造了以“农垦十亩”“仙溪钓鱼”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文化礼堂、乡治馆、文武馆、清白亭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

  如今,站在村庄的文化广场上,远远就能见到南面小山坡上映入眼帘的八个醒目大字——茶香竹海 文武上田。

  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村民们种植的茶叶、笋干、毛竹、小香薯等,成了地地道道的上田特产,游客们回去的时候还要大包小包带回去。

  如今,茶香竹海间的上田展呈现一派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村民之间相处融洽,习武练字其乐融融,学法、懂法、守法蔚然成风。

  “古有桃花源,今有上田村。十里竹海似画廊,龙井茶香绕山岗……”优美动听的村歌,唱出了杭州市临安区上田村的美好景象。

  现在再提起上田村的村民,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耍枪弄棒是高手,笔砚之间亦风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