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正所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粮食生产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和复杂的工序,浪费却仅需1秒,全球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浪费,却仍有超8亿人面临饥饿,这种触目惊心的对比要求我们要算好粮食“节约账”、把好“节约关”,有效防止“跑冒滴漏”。要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珍惜粮食、崇尚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共同打赢节约粮食这场攻坚战,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更坚实更持久的保障。

  节约就是增产增收,节流就是增质增效。一粒米最快需要3072个小时才能来到餐桌,14亿人如果每天3顿都浪费1粒米,一年将浪费3066万公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浸润着农业生产者的辛苦和心血,降损节流则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当前,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相对充足,但粮食供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14多亿人口每天需要消耗70多万吨粮食、192万吨蔬菜、23万吨肉类……减少粮食损耗就等同于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实现隐形增产。因此,在粮食生产环节,要大力推广科技收粮、绿色运输、智能仓储技术,确保“颗粒归仓”;在加工环节,当推行适度加工和多方位加工,既在提高粮油出品率、减少精加工损耗上下功夫,又在促进米糠、秸秆、麸皮等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上出新招,争取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道工序都物尽其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取得节约实效。

  节约是美德,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古至今,勤俭节约就被视为一种美好品格,“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箴言传承百代。然而,随着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有些人逐渐丧失了对粮食的敬畏之心。无论是婚宴、商务宴请的“排场”“面子”,还是美食博主的暴食引流、黑暗料理,又或者是我们每个人为满减优惠、拼团套餐、口味尝鲜等所购买的多余外卖,都是对粮食的不必要浪费。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过上了年年丰收、处处美味的“好日子”,却也要过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紧日子”,推动全社会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弘扬节俭好作风,引领时代“新食尚”。“小餐桌”映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大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动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用餐形式绿色转型,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浪费现象发生。一人浪费、一次浪费看似微不足道,铢积寸累、经年累月就是庞大惊人的数量;一个习惯、一种风气得不到纠正,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顽瘴痼疾。节约粮食的关键在于行动落实和人人参与,做饭订饭时按需购买、合理膳食,避免过度采购;在外宴请时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主动打包剩菜;创新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可视化菜单”“剩菜盲盒”等餐饮模式,方便消费者选购;打击网络直播粮食浪费、暴饮暴食等现象,宣扬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只有全社会积极营造节约粮食光荣的浓厚氛围,才能让每个人争当“新食尚”的宣传者、践行者,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倡导粮食节约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算清粮食安全的“大账”,以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的态度携手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堤坝。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