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旧江浦县有哪些著姓或曰名门望族,张氏、朱氏、郑氏,夏氏,吴氏,金氏、庄氏、顾氏、崔氏等等都是,此篇仅考述浦口城里的崔氏。

   浦口城东门外,旧有一坐小山,坐落在宣化山与平山之间,名崔家山,明清时期崔氏居住于此,故名。崔氏别业、崔氏祠堂、崔孝子宅皆在此山。今江北快速通道横跨山左而过,可见绿植满山,春华秋实,为居民小区后的无名花园。

 

                   (民国地图:崔家山)

   浦口崔氏始祖,名崔保弟,为元末明初福州府福清县人,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保弟为了活命,于洪武九年1376充金华守卫千户所军当兵),洪武十一年1378所在部队被编入南京武德卫驻浦口城。此时,崔保弟已升为总旗总旗下领五个小旗(每旗11人),大约相当于今部队里的加强排排长洪武十四年1381,随西平侯沐英征云南,战后回武德卫,遂浦口城中,安居乐业

   数十年后,崔保弟因老退休,其子崔能承袭了他的军职“总旗”。据《江浦埤乘》,崔能作为低级军官,连续三次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远征军,分别是第三次(14091411)、第四次(14121415)、第五次(1416——1419)。三宝太监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路经锡兰山国(在今斯里兰卡)时,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路经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曾随朱棣征战,有勇有谋,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而归。崔能即在所选“二千官兵”中,“随征,进破其城,杀获番人甚多”(见《江浦埤乘》卷二十四)。崔能历经十年海上生活,可谓九死一生,因功升至武德卫后所千户约相当于团长,封武德将军,世袭昭信校尉

   如果说,崔能承袭父亲的“总旗”,是军户制度规定的“不得不然”,是朝廷为保障兵源而作出的硬性要求,崔能提着脑袋为自己子孙挣来的“世袭昭信校尉”(百户职,正六品),却是朝廷授予立功者的荣誉,实为一种世代享有的政治待遇。

   当然,既然是“世袭昭信校尉”,就得有子弟来“承袭”,崔能之后承袭者,目前仅知子广、孙伦,至曾孙一代承袭者名字记录残缺。另一曾孙崔隆,字景昌,号峻山,长厚端严,人爱敬之,嘉靖初1522—)举乡饮宾为社会名流

   崔氏一百四十多年前落地生根于浦口城,经五代人努力,至此终于长成一棵大树,且枝繁叶茂。

   乡饮宾崔隆的老宅就在崔家山。其子崔琦,字汝器,号次山,持身以礼,接物以宽德高望重。万历年间,江西德兴人祝世禄,字延之,时任南科给事中,兼任操江提督,常过江来阅军,督查军备情况,闻崔琦之名,曾登山访问,谈论竟日,深为折服,向朝廷保举崔琦固辞世禄不由感叹道真乃天之逸民也并为之手书天之逸民”匾额,以颜其堂赞誉其超脱世俗躬耕自足人生态度。

   崔琦有六子:人亦皆以“逸民”称之。

   长子崔楠,字达宇,亦举乡饮,居心长厚,有父祖风,尤友爱诸兄弟,晚年崔家山北麓造花园,人称崔氏别业,有玉兰亭、依山阁、鹤来轩、婆罗园、香樾榭诸胜与白头诸弟游息其中。

   崔氏别业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一百年之后,至清雍正间犹存,这当然得益于崔氏后裔的珍惜爱护,也是崔氏族人不断繁衍孳息的体现。雍正间,浦口城另一著姓夏氏,与之过从甚密,常出入崔氏别业。夏氏之子夏枞写过一组诗,题为《过崔氏别业,怀诸老前辈》,呈现了明季清初崔氏的日常生活、人生态度以及崔氏别业建筑布局等大量信息,为今人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诗如下

   玉兰亭

   老树槎桠合,花开年复年。

   登亭一凭眺,归鸟夕阳边。

  该诗题下注云:诗人亭为崔楠先生晚年栖息之所,亭子今已坍圮,尚存四株玉兰树,树围皆八九尺,足够二人合抱了。

   依山阁

   登山步崇阁,弹指百年间。

   遗老今何在?江流去不还。

   阁为崔楼(字宏宇)所建,凡三层,北枕宣化山,南望大江如匹练。先生淡于荣利,不干权贵,布衣蔬食晏如也。

   鹤来轩

   品望瑶台重,开轩逸兴飞。

   秋风明月夜,应化鹤来归。

   作者题下注:轩为崔权所建,先生字斗墟博学多才著有《鹤来轩诗》二卷;相传建亭落成之日,有白鹤飞至,因名。

   婆罗园

   感慨悲歌里,园林二十春。

   故山薇蕨好,千载此

   崔15761668,字培吾,号竺槃,三举乡饮,生平爱佳山水,游历所至,常以诗酒自娱明亡,隐居所筑娑罗园中,足不出户者二十余年,享年九十有三遗著《竺槃子》十卷,《竺槃集》五卷,《娱老吟》一卷等。

   香樾榭

   樾园富图史,祖德后人承。

   沿溯三千轴,嗟余读未能。

  明清时期浦口城崔夏两家藏书最富,夏氏藏书楼,名沿溯楼,崔氏藏书楼,名香樾榭。为崔楹所建。崔楹,字省吾,以酷嗜读书藏书著名。

   “木”字辈里的崔权,博学多才,热心家乡文教事业,尝于平山创建文昌阁,一以祀文曲之星,一以增平山景色,祝世禄应邀为作《平山文昌阁碑记》,洋洋洒洒,留传至今。

   “木”字辈之下为“士”字辈,著名人物有崔士晋、士骥士节、士彦等,为浦口崔氏第九世祖。

   崔士晋崔楠之子,字康侯,诸生为敦厚长者;士骥子,字镜澜乡饮宾士节,崔之子,字然贞,号介居,一号菊侪。士节性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年始十六岁,已成县学廪生,食饩于庠政府提供学杂伙食等费交游皆名士然而先后五次参加科考,皆不中,抑郁以卒英年夭折,遗著《菊侪诗文杂著》二十四卷,今已失传其同胞弟士彦,号鹤岩,不肯孜孜矻矻于读死书,而专攻篆刻艺术,为人伉直好客,凡济急扶危之事皆身先士卒,慷慨以任,远近之人皆闻其声而来亲附

   崔士彦虽不以读书为业,其子元棨其孙希轼却都读书破万卷,又皆著作等身。

   崔元棨号榔梅,诸生,为文洋洋洒洒,顷刻千言,著述号称最多”,不知其详,晚年选粹而成《榔梅文稿》六卷惜已不传又继承其父士彦实干才能,应事敏捷,不避劳怨创建宗祠于崔家山南麓浦口崔氏至此已成蔚然大观矣!

   若论著作之丰赡之重要,崔氏里首推元棨之子崔希轼。

   崔希轼,字少苏,号怙思,晚年渡江,舟覆获救,又号江上更生翁。乾隆年间江宁府学生,强识,平生关注乡邦文献,编著有《金陵实录》十卷《顾与治先生诗辑》一卷《六合孙氏文献》四卷崔希轼为著名诗人六合孙国敉外玄孙)、《江浦文献》四卷《珠江萃秀录》二卷《珠江感旧集》四卷《搜玉录》三卷《纪年》一卷《香鼎录》一卷《白沙定山两先生合订稿》一卷《萃英集》一卷等。又曾四处搜罗、手自抄录前辈进士刘岩文章50篇,删存44篇,编成《匪莪堂文集》。刘岩,浦口城西门人,因康熙年末牵入文字狱,其诗文多已散佚,希轼之搜辑存殁之功甚伟!该书稿传至道咸间邑人吴楫之手,吴楫颇以希轼删去六篇“时文”(即应科举试范文)为憾,殊不察希轼骨子里对科举应试的鄙弃心态。

   邑人进士金嶒,时任随州知州,收到崔希轼所编《珠江感旧集》等书,不禁感慨系之,作诗以答:

   吾乡诗社萃耆英,今日犹能见典型。

   开卷恍如逢旧雨,论交无奈数晨星。

   烬余文字归收拾,别后音书写性灵。

   有志搜罗嗟未逮,年年案牍只劳形。

   金嶒慨叹自己也曾有志做此类搜罗工作,只是忙于政务,案牍劳形,有心无力,今有同乡后生捷足先登,遗憾而又兼着庆幸。

   崔希轼更刻意辑录崔氏族人遗著,编成《崔氏五世文集》一卷《先世诗草合集》三卷《崔氏宗谱》五卷《崔氏文献》等。书成,希轼请金匮县(今属无锡)人、时任江浦县教谕华历翔作序。崔氏原书已佚,这篇序尚保存于县志里,殊为珍贵,大意如下:

   有好古博雅君子曰崔君少苏者,著书立说,成一家言。患先世源流之坠失也,修族谱,踵法前人,若图若表,昭穆秩然,条而不紊,详而不冗,书其所可信,阙其所可疑。已前列两编,既又总先人之文集诗传,纂成二卷,题曰《崔氏文献》,与崔氏族谱并藏于家。

   夫士君子发名成业,赫然有所表见于世,则彝鼎铭之,丰碑揭之,州郡遗爱之碑与国史名臣之传,从而铺张扬厉之,固有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者,然犹或风霜兵火,散弃于山崖墟莽间,况乎布衣韦带之士,足未出乎桑梓,名未载于旗常,闭户幽居,终身牖下,其事迹既易灭磨矣,而后人又怠于收拾,如之何不渐销渐蚀,以归于尽也?

   崔氏,清河旧姓,闽海名家,明初从龙至江宁,遂为江浦著姓。崔君前后族有仕者、有隐者、有士者、有贾者,事迹各异,要皆世世书香,作述不替。虽无大贵显,而布帛菽粟之风可嘉也。较之一门中贤愚迥绝、盛衰旋移、后裔不克绍先烈者,已高数筹,以故士大夫乐道无穷,世世有人焉,各效表章之力,固崔氏所藉以不朽者矣,宜崔君皆收而宝之。

   余秉铎江浦,崔君率其子钰来谒,言论丰采,饮人以醇,大有古人风,余心契焉。阅月余,以《宗谱》并《文献》问序于余,余善崔君之能扬先德也,于是乎书。乾隆十一年春月。

   作者认为浦口崔氏虽不出大显大贵人,然而世世书香,乐道无穷,布帛菽粟之风可嘉,怎不让人心生钦慕?

   崔希轼在辛苦编成崔氏文集后,也写诗《敬辑先世文献成题后》,回顾家族发展史,谆谆告诫后人珍惜先人遗墨,视同彝鼎,以求流芳百世:

   中州辉阀阅,闽海萃冠裳。

   勋绩番邦旧,渊源浦水长。

   箕裘绵奕叶,文字历沧桑。

   珍重同彝鼎,常留世世香。

   崔希轼另有个人作品集《同心录》三卷《薪传录》一卷《青溪草》三卷《淮南草》一卷《玉茗轩草》一卷《甲癸集》二卷《三松祠会文》一卷《独松祠赋》一卷《栖霞游草》一卷《通江渡客草》四卷《永济山房诗草》三卷《江上更生翁存稿》一卷《余年近草》十六卷《江村全集》三十卷《太乙泉文》二卷《唐诗解》二卷《汉文解》二卷《古文快》二卷《自箴要言》一卷等等。光绪年间《江浦埤乘》作者叹息:惜经兵燹,散佚不存”后人未必不孝,但生逢乱世,命尚难保,遑论其他?

   希轼为浦口崔氏第十代,其后“金”字辈,再后一代仅知崔镐(贡生)之子崔绍源,乃道光年间廪生,曾主讲浦口同文书院;再后一代崔文杰(17911861),字汉三,以孝顺知名,人称其宅为“崔孝子宅”,中有菊隐斋“粤寇”与官军在江北开展拉锯战,崔家山为战场之一,咸丰十一年,人穷死于他乡,宅子则连同崔家山旧有的一切,古建、古树、古籍、宗谱……皆毁于兵燹!其子有年,字与龄,三十岁,死于父死之前。有年为崔氏第十四代,再下失载,而时代已进入清末民初了。

   浦口崔氏自称为“清河旧姓,闽海名家”,其详情无法知道。兹篇仅考察崔保弟这一支派,明初从龙至金陵,驻扎浦口,渐为江浦著姓,地方旺族,五百多年来,其族人有仕者,有隐者,有士者,有贾者,事迹各异,作述不替,诚如《崔氏宗谱》序作者华历翔所言,“虽无大贵显,而布帛菽粟之风可嘉也”。

   纵观崔氏一族,安贫乐道,人才辈出,言论丰采,饮人以醇,著作以存乡邦文献,举止大有古人之风……可惜那个时代、那一批人物皆已成历史的背影。

                                                             202591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